去年夏天,我在深圳福田CBD的平安银行大厅里,对着五颜六色的理财产品手册发了半小时呆。穿西装打领带的理财经理第三次问我”需要帮忙吗”时,我憋出一句:”你们这些产品,到底哪个不会让我半夜睡不着觉?”
一、 收益率的”美颜陷阱”
平安的”新启航”系列总喜欢把”年化4.5%”印得比产品名称还大——这种视觉欺骗术让我想起电商平台的”原价划红线”把戏。但真正经历过2022年债市暴跌的人都知道,那行小得需要放大镜才看清的”业绩比较基准非承诺收益”才是真相所在。
我曾把年终奖扔进某个号称”稳健增值”的产品,结果三个月后收到月度报告时,发现收益栏的数字绿得像我小区被封控时的健康码。理财经理的微信语音还在说”短期波动很正常”,但那种被钝刀子割肉的感觉,让我想起小时候被老妈逼着吃苦瓜的午后。
二、 风险等级的”文字游戏”
最魔幻的是某款R2级产品说明书里夹带的可转债条款。当我拿着天书般的投资组合说明去问客户经理,对方用”相当于借钱给上市公司”这种类比搪塞时,我突然理解为什么连大学教授都会被P2P收割——金融从业者太擅长把锋利的镰刀包装成按摩梳了。
有意思的是,平安最近力推的” ESG绿色主题”产品,本质上不过是把传统资产包塞进环保概念的月饼礼盒。就像我家楼下水果店把普通橙子贴个”有机标签”就能涨价三成,这年头连理财都开始搞”概念溢价”。
三、 期限结构的心理绑架
三年封闭期的产品像婚姻登记处的宣誓词——进去时满怀憧憬,中途反悔要剥层皮。我认识个创业者被迫提前赎回某款私募产品,违约金吃得比疫情期间的房租损失还狠。这些产品设计师绝对是行为心理学大师,他们深谙”沉没成本效应”比风控模型更好用。
但话说回来,现在某些开放申赎的T+0产品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上次看我邻居每天刷十次账户收益波动,这种理财焦虑症简直比炒币还伤身。有时候我觉得,银行是在用产品流动性给客户设计斯金纳箱——随机奖励机制最能让人上瘾。
四、 突围路径:当个”反人性”的玩家
经过两年试错,我总结出对抗理财产品营销话术的野路子:首先要把所有”历史收益率”自动打七折换算,其次看到”明星经理掌舵”就当看星座运势。最重要是学会在深夜三点打开产品说明书——这个时候人的风险厌恶程度最真实。
最近我开始把三成资金挪到平安的”智投组合”,虽然机器推荐的资产配置像个食欲不振的减肥餐,但至少不会突然端出辣椒炒刀片。有时候平庸反而比惊艳更可靠,这个道理适用于择偶,更适用于理财。
站在2023年的尾巴上看,银行理财早已不是简单的资产配置选择题,而是场洞察人性弱点的密室逃脱。下次再走进平安银行亮堂的大厅,我可能会带着消费者行为学当防身武器——毕竟比起市场风险,那些精心设计的产品包装才是真正的黑天鹅。
(看到这里您可能会心一笑,但别忘了检查下自己最近一期理财产品的真实持仓比例,说不定比发现对象手机里的暧昧短信还刺激)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