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就业再择业”——这句话在我大四那年像咒语一样回荡在校园招聘会的每个角落。记得某次双选会上,一位穿着笔挺西装的人力总监对着挤满礼堂的学生们说:”现在的年轻人太挑剔了,要放下身段。”台下的我盯着他胸前晃动的工牌,突然想到上周在同一个礼堂,创业成功的学长激情澎湃地告诉我们:”打工是没有出路的,年轻人就要敢于追梦。”这种精神分裂式的指导,构成了当代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困境的荒诞底色。
一、就业市场的”饥饿游戏”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人。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份石沉大海的简历和深夜改到第37版的求职信。我认识的小林,一个211大学金融专业的优等生,投递了268份简历后终于在某银行找到了一份柜员工作——与她想象中的投行精英相去甚远。更讽刺的是,这份工作需要她每天重复着”微笑服务”和”营销话术”,而她大学四年苦学的金融模型知识,最大的用武之地是帮主管计算年终奖发放方案。
就业指导老师们热衷谈论”职业规划”,但现实是,在这个算法筛选简历、AI初面求职者的时代,大多数毕业生只能被动接受市场分配的角色。我们被告知要”提升竞争力”,却很少有人追问:当所有人都去考证书、刷实习、学Python时,这种内卷式竞争最终受益者是谁?某招聘平台的数据显示,86%的应届生岗位起薪低于6000元,而北上广深一套合租房的月租金就占去了大半。
二、创业神话的祛魅
创业导师们喜欢讲述乔布斯车库创业的故事,却选择性忽略了一个事实:90%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活不过18个月。我的学长阿杰曾是个”创业明星”,他的校园O2O项目拿过省级创业大赛金奖。去年再见时,他在送外卖——因为创业失败欠下的20万债务需要偿还。”那些评委只关心商业模式PPT做得炫不炫,”他苦笑着对我说,”没人告诉我小程序开发成本比获奖奖金高十倍。”
更隐蔽的伤害来自创业浪漫主义对年轻人认知的扭曲。社交媒体上充斥着”00后CEO融资千万”的传奇故事,却很少展示创业者的焦虑症诊断书和信用卡逾期记录。某高校调查显示,参与创业实践的学生中,43%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当我们在课堂上讨论”精益创业”时,是否也该谈谈如何识别投资骗局?当鼓励学生”拥抱失败”时,是否也该教他们怎么处理公司注销的繁琐手续?
三、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
或许我们应该停止将就业与创业二元对立。我最近采访的一位自由职业者给了我启发:这位95后女孩同时是插画师、自媒体博主和某NGO的远程项目协调员。”我不属于任何公司,但我和七家机构保持合作,”她说,”这样既不会饿死,又能做自己真正擅长的事。”这种”斜杠”生存模式,在社保政策滞后、平台经济不完善的当下固然存在风险,但确实提供了一种对抗系统性就业危机的思路。
教育机构能做的不该是简单地开设几门创业课程,而是重构整个培养体系。比如:
– 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而非做样板的”校企合作”)
– 教授法律实务(从劳动合同到股权分配)
– 建立真实的失败案例库(而非成功学鸡汤)
– 提供灵活的学习制度(允许”试错休学”)
四、重构成功坐标系
问题的核心或许在于:我们是否必须接受既定的游戏规则?当某985高校将”就业率”包装成”去向落实率”时,当创业大赛评委只关心项目能否快速变现时,这个系统已经在奖励虚假繁荣。我认识一位哲学系毕业生,现在在云南经营一家小众书店,月收入刚够温饱。当被问及是否后悔时,他说:”比起在CBD写字楼里做PPT,我更喜欢现在每天和读者讨论海德格尔的生活。”
这不是要美化贫穷,而是提醒我们:在”年薪百万”和”融资上市”的主流叙事之外,还存在其他值得追求的人生图景。毕竟,教育的终极目的不该是培养合格的打工机器或创业赌徒,而是造就能够独立思考、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完整的人。
站在毕业季的十字路口,每个年轻人都值得获得更诚实的建议:就业不意味着放弃理想,创业也不等同于实现自我。真正的成人礼,是认清所有选择背后的代价,然后——带着清醒的认知——纵身跃入属于自己的那场游戏。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