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我盯着咖啡杯底部的残渣发呆。创业第三年,公司账面上只剩下勉强撑两个月的现金流。这让我突然意识到一个荒谬的事实——所有成功的创业者,本质上都是高明的骗子。不是骗投资人,不是骗客户,而是先骗过了自己。
第一重欺骗:把偶然当必然
记得第一次见天使投资人时,我把大学宿舍里倒卖二手教材的经历包装成”校园O2O先驱”。那位穿着亚麻衬衫的投资人居然频频点头,后来我才明白,他点头是因为空调冷气太足。但当时我真的信了——信自己就是下一个扎克伯格。
创业教父们总爱说”找到痛点”,可现实是,我们往往先抡起锤子再四处找钉子。去年参加创业大赛,有个做智能猫砂盆的团队拿了冠军。他们的BP里写着”解决90后铲屎官的情感刚需”,评委席上的大佬们感动得差点落泪。直到今天,我路过宠物店时还能看见积灰的展示柜里,那个标价2999元的”物联网如厕解决方案”。
第二重欺骗:用仪式感对抗不确定性
我办公桌抽屉里藏着七本不同颜色的笔记本,封面上分别印着”颠覆性创新””增长黑客””蓝海战略”。这些本子有个共同点:前三页写满鸡血,从第四页开始变成待办清单,最后都沦为会议记录。但每次开新本子时,那种重新做人的快感真实得让人战栗。
创业者最擅长的行为艺术,是把临时方案讲成战略布局。上周二下午,当我们把核心业务从知识付费转向短视频带货时,会议室白板上瞬间爬满了”生态闭环”和”流量矩阵”。市场总监突然说:”咱们要不要先测试下抖音小店的退货率?”所有人突然安静的样子,像极了课堂上被戳穿谎言的初中生。
第三重欺骗:在废墟上建造纪念碑
朋友老陈的共享办公项目倒闭时,我在他电脑里发现个名为”成功案例”的文件夹。点开全是P过的用户合影,那些灿烂的笑容原本属于来蹭免费咖啡的大学生。现在这些照片静静躺在他新项目的官网上,配文是”服务超过10万创业者”—— technically true。
最讽刺的是,这种自我欺骗往往真能招来真实的机会。就像我当年那个漏洞百出的商业计划书,居然真的骗来了第一笔投资。现在公司估值过亿后,当初的漏洞都被写进了创始故事,投资人边喝酒边夸:”就是这种敢想敢干的劲儿打动了我。”
尾声:必要的幻觉
或许创业的本质,就是先虚构出一个平行宇宙,再耗尽毕生精力把它变成现实。那些存活下来的企业,不过是把最初的谎言迭代得足够合理而已。就像此刻,我写下这些文字时,市场部正在隔壁会议室讨论”如何打造企业家IP”。玻璃门上倒映出我的影子,领带有点歪,但笑容完美得像个职业骗子。
毕竟在这个游戏里,最先清醒过来的人,往往最早出局。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