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最牛的资管团队不在投行,而在保险公司里蹲着。”我当时只当是行业内的酸葡萄心理,直到昨天看到某知名险企的投资收益率排名刷屏——好家伙,收益率跑赢大盘不说,甚至把很多专业基金都甩在身后。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帮父母整理保单时的一个细节。那位西装笔挺的保险经理反复强调:“我们公司的投资组合非常稳健。”现在回味这句话,总觉得里面藏着某种微妙的错位感。保险公司本质上应该是个风险转移工具,什么时候开始,它的核心竞争力变成了资产管理能力?
(一)
不得不承认,看到7.8%的年化收益率时,我的第一反应和大多数投保人一样:这公司靠谱!但盯着精算报告看了半小时后,突然脊背发凉——这些收益的背后,是更大规模的资金池和更激进的投资策略。某险企去年光是房地产信托就配置了400亿,这哪里还是保守的“安全垫”,分明是在走钢丝。
我认识的一位精算师私下吐槽:“现在行业里比的是谁更能玩期限错配。”把短期保费投入长期项目,用新保单的现金流补旧项目的窟窿,这个游戏能玩下去的前提是保费源源不断。但人口拐点就在眼前,等90后开始集体退保的时候,不知道这些“投资冠军”要怎么收场。
(二)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为“收益率第一”鼓掌时,可能忘了保险最根本的契约精神。去年帮我理赔车祸的朋友处理赔案,那家号称投资效益顶尖的公司,在核赔环节抠字眼的样子活像个守财奴。他们用我们的保费赚得盆满钵满,却在兑现承诺时突然变得“风险厌恶”起来。
这就像找个米其林大厨当消防员——他或许能用顶级食材做出美味便当,但真遇到火灾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他能扛着水枪往前冲的专业素养。保险公司的核心价值难道不该体现在理赔效率、风险管控和产品创新上吗?现在倒好,大家都忙着在财报上雕花,本末倒置得让人哭笑不得。
(三)
有个细思极恐的联想:这些投资业绩特别亮眼的公司,往往也是推销储蓄型保险最卖力的。5%的演示利率配上“复利奇迹”的话术,让多少普通人把保命钱变成了理财试验品?我姑妈去年就被忽悠着把养老保险金转投了某个“增值分红险”,合同里埋的费率陷阱直到今年退保时才爆发。
某种程度上,这已经成为某种合法的资金游戏——用投保人的钱构筑投资帝国,再用投资收益吸引更多投保人。这个循环看似完美,但只要某个环节的收益率不及预期,整个大厦就会开始咯吱作响。别忘了2008年AIG是怎么差点拖垮全球经济的,当年他们也是“投资创新”的优等生。
(尾声)
写完这些突然觉得自己像个愤世嫉俗的老古董。也许现代保险业就该进化成这模样?但每次看到地铁广告牌上“稳健增值”的承诺,总会想起老家信用社墙上那句泛黄的标语:“钱放在哪里最安全?不是收益有多高,是你需要时它一定在。”
下次再看到保险公司的收益率排名,或许我们该多问一句:这些利润里,有多少本该成为某个家庭的赔付款?当保险精算师开始和对冲基金经理比拼KPI,这个行业是不是正在忘记自己为什么而存在?
—
本文作者系金融观察者,曾亲历三次保险理赔纠纷。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困惑,不构成投资建议——毕竟连保险公司自己都说不清,他们卖的到底是保障,还是理财产品。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