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晚上,我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在陆家嘴的酒吧闲聊。几杯威士忌下肚后,他突然问我:”你说,为什么这么多人执着于ETF排名?就像在超市里非要找到’销量第一’的洗发水一样可笑。”这句话像根针,刺破了我对这个话题习以为常的认知。
确实,打开任何财经平台,满眼都是”十大热门ETF”、”年度最佳指数基金”这类榜单。但恕我直言,大多数排名本质上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数字游戏——用过去的表现给未来的不确定性强行套上确定性光环。这让我想起去年帮亲戚打理账户的经历:他严格按照某个权威榜单前五名买入,结果跑输大盘整整8个百分点。
排名的幻觉与陷阱
最讽刺的是,ETF排名最热衷比较的指标——费率——正在变成一场”底线竞赛”。有些基金把管理费压到0.15%甚至更低,看似替投资者省了钱,却可能在流动性或跟踪误差上埋雷。我亲眼见过某只费率傲视群雄的科技ETF,在去年三月市场暴跌时,溢价率竟然飙到4.2%,这相当于暗中抽走了投资者整整两年的管理费节省额。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排名永远是基于过去的数据。而市场最擅长的就是把过去的赢家变成明天的输家。2017年那些排名靠前的资源类ETF,后来有多少能保持在第一梯队?数据显示不到三成。这种排名的时效性,就像天气预报说昨天晴空万里——完全正确但毫无用处。
被忽略的维度
真正值得关注的,反而是排名很少呈现的维度。比如:
– 基金的”脾气性格”(波动性与投资者心理承受的匹配度)
– 底层资产的交割机制(这决定了极端行情下会不会掉链子)
– 甚至包括基金公司的文化(那些频繁换基金经理的公司,产品稳定性往往令人担忧)
有个反直觉的观点:有时候排名第20的ETF可能比排名第3的更值得持有。就像找结婚对象,光看收入排名容易踩坑,还得看三观是否契合。我自己的组合里就长期持有一只始终徘徊在15名左右的半导体ETF——它的规模不是最大,费率不是最低,但跟踪误差稳定得令人安心。
当下的特殊变量
现在更要命的是,传统排名体系根本来不及消化宏观环境的剧变。美联储的加息缩表、地缘政治黑天鹅、甚至ESG投资浪潮,都在重塑着评价标准。去年还在榜单末尾徘徊的能源ETF,今年突然逆袭登顶——这不是基金变聪明了,而是世界突然转向了。
所以我越来越觉得,看待ETF排名应该像米其林指南看待街头小吃:可以参考,但千万别当成圣经。真正重要的不是哪家店排名第一,而是哪家最适合你当下的胃口和消费水平。
结尾说个冷知识:世界上第一只ETF(SPY)诞生至今30年,累计收益率约1000%。而同期至少有200只主动基金击败了这个数字,但它们从未出现在任何ETF排行榜上——因为本质上,我们比较的从来都不是投资品的好坏,而是不同投资哲学的实现方式。
或许下次再看排名时,我们该多问一句:这个排名,到底在为什么样的投资者服务?又或者,它只是在为制造排名的人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