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陪朋友去银行办业务,看到他对着理财产品申请表上”投资性质”那一栏发呆了整整十分钟。最后他抬头问我:”这玩意儿选’稳健’还是’平衡’?差一个字能有多大区别?” 我看着他纠结的表情,突然意识到我们都被这几个冰冷的选项给绑架了。
说实话,我第一次填这个栏目时也犯过傻。三年前买基金时,客户经理信誓旦旦地说:”选’进取型’吧,年轻人就要敢闯敢拼。” 结果那年碰上黑天鹅事件,我的”进取”变成了”进退两难”。现在回想起来,那个选项更像是对赌协议的免责声明——赚了是机构眼光毒辣,亏了是你自己选的冒险路线。
有意思的是,我发现这些分类标准比星座运势还玄学。某国有大行把年化5%的产品都划为”稳健”,而股份制银行可能把同等收益的产品标注为”成长型”。这让我想起菜市场里的小贩——同样的西红柿,有的摊主叫”有机生态果”,有的干脆写”红番茄”,本质上不都是西红柿吗?
最近帮退休的父母整理保单时更啼笑皆非。七旬老人被推荐了”平衡型”养老产品,合同里藏着20%的权益类资产配置。我问理财经理:”这叫平衡?” 对方理直气壮:”相比股票基金,确实平衡很多啊!” 你看,在魔术师手里,词语的定义可以像橡皮泥随意变形。
或许我们该换个思路——投资性质不该是道选择题,而是论述题。就像没人能用”麻辣”或”清淡”完全定义一道菜,真正的投资策略应该是动态的调味过程。我认识个私募大佬,他的风险测评永远选”保守型”,实际操作却敢重仓新兴赛道。用他的话说:”表格是给风控看的,钱包才是给自己看的。”
最近元宇宙概念火爆时,有个现象特别讽刺:很多标注”稳健”的固收产品,底层资产居然打包了VR企业的可转债。这就像给威士忌贴上矿泉水标签,喝醉的人还得怪自己酒量差。监管层最近在整顿这类”标签欺诈”,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听说现在流行用”混合型”这个万能遮羞布。
如果你问我具体怎么填?我的建议是:把选项当星座参考就好。重要的是看清楚合同里那几行小字——管理费怎么收、赎回条件是什么、底层资产到底买了啥。就像相亲时别光看星座匹配度,得实际相处才知道合不合适。
最后说个真事:某次在券商营业部,看见个大妈在风险测评时突然掏出老花镜,逐字修改问卷选项。”你们这题问能承受多大亏损,应该加个’在非欺诈情况下’的前提条件。” 那一刻我觉得,真正懂投资的人,从来不需要别人给自己贴标签。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