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路过天河区的广州农商行网点,看到一位阿婆在智能柜员机前手足无措,穿着制服的小伙子快步走来,用带着粤语口音的普通话耐心讲解。这个画面突然让我恍惚——在这个扫码支付、数字人民币大行其道的年代,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什么重要的东西?
说起来挺有意思。我有个做私募的朋友总爱调侃:”农商行?不就是给菜市场阿婆存零钱的地方么?”但就是这个被他嗤之以鼻的机构,却在去年疫情期间,给白云区的中小商户放了近百亿的”救命贷款”。没有繁琐的尽调流程,几个客户经理骑着电动车转一圈,三天内资金就到账了。这种”土法炼钢”式的风控,反倒比某些大行的AI模型更懂本地生意人的真实需求。
不得不承认,我过去也对农商行带有偏见。直到有次为了调研社区金融,在番禺的一家支行待了整整一周。每天早上九点,大堂里坐着的不是来办业务的客户,而是相约喝茶的街坊。客户经理能叫出每个老人的名字,知道谁家儿子要结婚,谁家店铺要周转。这种基于熟人社会的信用体系,某种程度上比征信报告更真实——毕竟,没人愿意在天天见面的邻里面前失去信誉。
但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人情味正在被数字化浪潮冲刷。现在广州农商行也在大力推广手机银行,智能客服24小时待命。效率确实提升了,可当我看到那位阿婆最终在工作人员帮助下取出存折里的退休金时,突然意识到:金融服务的终极目标,到底是更快的交易速度,还是更温暖的人际连接?
有个数据很有意思:在广州老城区,农商行的社保金代发业务占有率超过70%。很多老人宁愿多走二十分钟路,也要到熟悉的网点排队,就为了和柜员聊几句家常。这种看似”低效”的行为,背后是老年人对数字鸿沟的无言抵抗。银行智能化固然是大势所趋,但或许我们应该保留一些”慢选项”,让技术进步等等那些跟不上脚步的人。
最近听说广州农商行在试点”金融管家”服务,每个客户经理固定服务几个社区。这让我想起上世纪90年代的信用社,信贷员骑着二八大杠穿行在田间地头,兜里揣着的小本子上记满了各家各户的收支情况。某种程度上,金融创新绕了个大圈,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也许有一天,当所有银行都变成APP里的一个图标时,我们会特别怀念那个能和你聊家常的客户经理,怀念取完钱后柜台递出来的一颗薄荷糖。金融可以数字化,但温度永远需要真人传递。广州农商行现在的挑战,或许不是在科技竞赛中跑得多快,而是如何带着沉淀数十年的邻里温情,蹚出一条不一样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写完这些突然想起,明天该去支行更新身份证信息了——说起来,他们家的桂花茶还挺好喝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