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投资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上周和一位做实业的朋友喝酒,他忽然问我:”你说广东同天投资管理这家公司,到底算不算得上’好’?”我端着酒杯愣了三秒——这问题太像投资圈那些分析师会问的,却又如此直指核心。我们总在评价基金收益率、风险评估模型,但很少真正思考:什么样的资产管理才配称为”好”?
三年前我在珠江新城参加一场路演,恰好听过他们一位合伙人的分享。当时大多数机构都在鼓吹算法交易和量化模型,这位却花了半小时讲他们如何帮一家佛山陶瓷厂重组供应链——不是通过华丽的金融工具,而是带着团队驻厂三个月,亲手梳理每个环节的现金流。”金融的本质是解决实际问题”,这句话我现在都记得。你说这是作秀?但我后来特意查过,那家陶瓷厂确实在两年内扭亏为盈。
有意思的是,这家公司的宣传材料里很少见到”颠覆””生态””赋能”这类被用烂的词。他们的季报甚至会把失败案例写进去——去年某个新能源项目判断失误导致净值回撤0.8%,这种自揭其短的做法在行业里简直像个异类。某种程度上,这让我想起岭南老派商人的作风:可以精明,但不能失了实在。
当然也有人诟病他们太过保守。去年元宇宙概念火爆时,同行们都忙着发行相关主题基金,他们却发了篇研报直言”现阶段99%的所谓元宇宙项目缺乏可持续现金流”。结果今年泡沫破裂时,那些追热点的机构净值腰斩的不在少数。你说这是运气还是远见?我觉得更像是某种投资哲学的一以贯之——他们好像特别抗拒”故事型投资”,更愿意盯着财务报表里第三页的附注条款较真。

最近注意到他们开始在碳中和领域布局,但方式很特别:不是抢购那些已经被炒高估值的光伏企业,而是默默投资了几个碳捕捉技术的初创实验室。这种布局至少要五到七年才可能见效,在追求短期排名的资管行业里,简直像是个时空穿越者。我不禁想,或许真正的资产管理本该如此——不是追逐风口,而是成为风口的定义者。
酒过三巡,朋友突然笑起来:”所以你觉得他们像金融界的煲汤师傅?小火慢炖的那种。”这个比喻意外地精准。在所有人都忙着做预制菜的时代,依然有人守着老火靓汤的哲学——这本身就已经是个值得投资的信号。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