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在投行工作的老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搞能源投资的,要么是理想主义者,要么是赌徒。”我端着酒杯愣了几秒——这话糙理不糙。华能这样的巨头,表面上在做风光无限的绿色转型,背地里何尝不是在和时间对赌?
三年前我参与过某个西部光伏项目的尽调,戈壁滩上绵延数公里的电池板在夕阳下泛着冷光。当地负责人指着升压站骄傲地说:“我们每年能供20万户家庭用电。”但当晚在简易板房里,他灌着廉价白酒叹气:“储能技术跟不上,弃光率都快30%了,这些电最终都浪费在沙漠里。”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所谓新能源革命,本质上是用天量投资填补技术断代的鸿沟。
华能最近狂砸500亿搞氢能产业园的新闻让我脊背发凉。这让我想起2021年元宇宙概念爆火时,某个上市公司宣布All in虚拟地产的荒诞场景——技术成熟度撑不起资本野心时,再宏大的叙事都像在沙地上盖楼。氢能确实可能是终极解决方案,但当前电解水制氢成本仍是传统能源的三倍,这哪是投资?分明是场需要持续输血的技术慈善。
最讽刺的是,传统火电业务正在变成“房间里的大象”。去年某季度财报显示,华能新能源板块毛利率仅5.7%,却要靠煤电业务18.3%的利润反哺。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游戏能玩多久?就像让一个逐渐虚弱的壮汉背着自己转型后的新躯体奔跑,跑得越久,喘息声越重。

有次在行业论坛听到个尖锐观点:央企的转型本质是政策套利。风电光伏指标背后是土地审批特权,绿电补贴背后是财政兜底,甚至碳交易市场都成了新型牌照生意。这话说得诛心,但看看某些地方一窝蜂上马的新能源项目——荒山上立几排光伏板就敢号称“零碳产业园”,配套产业链根本没影子,这种投资与其说是布局未来,不如说是应对考核的行为艺术。
不过话说回来,或许我们都在犯“刻舟求剑”的错误。十年前谁能想到中国光伏组件成本能下降90%?当前看似赔钱的布局,可能正在孕育下一个宁德时代。就像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没人能精准预测哪些.com公司会活下来,但活下来的都重塑了世界。
深夜翻华能2030年战略白皮书时,我被某个细节击中:规划到2030年储能装机达到20GW。这个数字什么概念?相当于要再造两个三峡的调峰能力。这种近乎悲壮的投入,与其说是商业决策,不如说是时代交给央企的使命——用今天的亏损给明天买一张船票。
放下财报忽然想起在敦煌见过的场景:黄昏时光伏板阵列投下的阴影如同巨型日晷,而百米外的燃煤电厂仍在喷吐白雾。两种能源在暮色中诡异同框,像极了这个撕裂又充满张力的时代。华能的投资赌局或许永远没有完美解,但值得尊敬的是,总有人愿意在黎明前点燃最贵的火把。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