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老友在陆家嘴的咖啡馆闲聊,他刚从某头部券商跳槽到一家新兴财富管理机构。当我问起新公司的投顾牌照情况时,他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我们现在是持牌机构,但说实话,这块金属牌子挂在墙上和真正能帮客户赚钱之间,隔着一整个太平洋。”
这话让我想起三年前参与的一个私募备案项目。当时我们团队连续熬了72小时,不是为了优化投资策略,而是在反复修改那些永远填不完的表格——把”可能”改成”或将”,把”预期收益”换成”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最后交上去的材料读起来像经过十道消毒程序的医疗文书。证监会通过审核那天,合伙人苦笑着说:”现在我们合法了,但怎么感觉更像在准备一场合规考试而不是经营投资业务?”
有意思的是,最近某知名财经大V被查处的事件反而让我对牌照价值有了新认识。这位拥有百万粉丝的”民间股神”始终以”不持牌才敢说真话”自居,结果被查出通过知识付费社群实施操纵股价。你看,市场上永远存在这样的悖论:持牌机构戴着镣铐跳舞,而无牌玩家却打着自由的旗号裸奔。
我越来越怀疑,当前这套牌照监管体系某种程度上制造了虚假的安全感。投资者看到金字招牌就放松警惕,却不知道很多持牌顾问的日常工作是背诵合规手册而非研究财报。有个在银行私银部的朋友透露,他们每周三下午的固定培训主题永远是”如何规范使用营销话术”,而不是”如何识别下一个宁德时代”。

但话说回来,完全否定牌照制度也不公平。去年帮一个家族办公室做架构设计时,我亲眼见过某海外注册的”野鸡投顾”如何用复杂的离岸结构掏空客户资产。当受害者拿着合同想要维权时,才发现对方注册在开曼群岛的某栋虚拟办公室——这时候你才会怀念起那张需要年检的牌照至少还能找到责任主体。
或许真正的症结在于,我们把牌照制度异化成了金融服务的”准生证”而非”驾驶证”。前者意味着拿到就能开业,后者则需要持续证明驾驶能力。我听说深圳最近在试点”牌照+能力认证”的双重机制,这倒是个有趣的尝试——既保留牌照的底线保障,又通过动态考核避免”一照永逸”的惰性。
有时候我会突发奇想:如果把选择权完全交给市场,让投资者用真金白银为顾问能力投票,会不会比现在这种行政审核更有效?但这个念头很快就被自己否定了——看看P2P浪潮过后那些血本无归的投资者就知道,完全自由的市场有时比过度监管更可怕。
说到底,投资顾问这个行当永远在监管与创新之间走钢丝。牌照制度就像骑自行车时戴的头盔,确实影响发型和体验感,但真要摔车时却能保命。问题的关键可能不在于要不要戴头盔,而在于我们是否还记得,骑车的终极目的是抵达目的地,而不是表演安全合规的慢动作。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我自己的投资顾问资格证好像下个月就要续期了——得赶紧去刷继续教育的网课了。您说讽刺不讽刺?)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