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整理旧物时,翻出2018年写给某光伏项目的投资建议书——整整87页的财务模型、SWOT分析和风险矩阵,装帧精美得像奢侈品目录。可笑的是,这个被我们团队评为”风险可控,IRR达18.7%”的项目,半年后就因为技术路线突变而估值归零。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些做投资分析的,有时候更像在给骰子涂口红的赌徒。
一、模板的诅咒:当标准化遭遇混沌
现在的投研圈有个诡异现象:越是重要的决策,越依赖那些排版工整的模板。我曾经见过某PE基金的风控会,十几个哈佛MBA对着第五页DCF模型的假设条件吵了四十分钟——关于永续增长率到底该用2.25%还是2.3%。这让我想起中世纪教士争论天使针尖上能跳舞的数量,精致却荒谬。
真正的风险从来不在模板的单元格里。去年考察某消费项目时,所有定量指标都亮绿灯:坪效是行业1.8倍,复购率37%,客户获取成本逐年下降。但就在准备打款前夜,我鬼使神差地去翻了他们抖音客服的投诉回复——那种机械复制粘贴的道歉模板里,藏着用户流失的真正密码。后来才知道,他们的客户忠诚度算法把”骂完继续买”的用户都计入了正面数据。

二、叙事比数字更致命
华尔街有句老话”数字自己会说话”,但没说这些话可能是谎言。我越来越偏爱那些能讲出矛盾故事的创始人。见过个做预制菜的90后,直接给我看差评数据库:”这份报告说我们口味评分4.9,但实际是用户把’加热方便’都打五星掩盖了’像吃塑料’的真相”。这种自我揭短的坦诚,比任何审计报告都让我安心。
有时候需要刻意破坏模板的完整性。上个月看某SaaS项目时,我故意要求他们把”最大客户依赖度35%”这条风险写在机遇栏里——毕竟能让头部客户持续买单本身就是护城河。好的分析应该像针灸,找准矛盾的穴位比全面覆盖更重要。
三、在确定性中种植不确定性
最让我警惕的是那些所有假设都”合理”的报告。记得2008年时,所有雷曼兄弟的模型都显示CDO违约概率不超过0.3%,因为他们假设美国房价永远不会跨区域同步下跌。现在看AI项目时,我总会多问一句:”如果OpenAI明天突然开源等效GPT-4,你们的第几页假设会崩溃?”
有个反直觉的心得:往往附录里字体最小的免责声明,比正文加粗的结论更有价值。就像某次尽调发现,某生物医药企业把”实验鼠寿命延长30%”的结论,建立在对照组故意喂食霉变饲料的基础上——这个细节藏在第78页脚注里。
结语:给模板留道裂缝
现在我团队做报告时,强制要求留出”打脸区”——专门记录与核心假设相悖的蛛丝马迹。就像最近看储能项目时,虽然所有数据都指向爆发增长,但我们把”某三线城市安装商抱怨电池包拆箱就有锈迹”的田野调查放在首页。或许真正的风控不是更精致的模板,而是保持随时被现实打脸的警觉。
毕竟投资从来不是解方程,而是在迷雾中闻出别人没注意到的烟味——哪怕报告纸上还飘着打印机的墨香。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