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县域银行开始“不安分”
前几天和一位在苏南做纺织面料生意的老朋友喝茶,他忽然提起一嘴:“你知道吗?常熟银行现在搞得比某些股份制银行还灵活。”我愣了一下——常熟银行?不就是那家扎根在苏州县级市的农商行吗?能有多“灵活”?
结果回去稍微翻了翻资料,倒真让我有点吃惊。
说起来,我对地方农商行一直有种刻板印象。它们像是金融体系里的“老黄牛”:踏实、本分、但也略显笨重。服务对象无非是县镇里的小微企业、农户,做的也是传统的存贷汇业务。风控靠人情,创新靠文件,数字化最多也就是把柜台业务搬进手机APP。不能说没用,但也谈不上什么惊喜。
但常熟银行似乎不太一样。
我最感兴趣的是它的小微模式。不是说它发明了多新的东西,而是它把一些看似不新鲜的做法真的做出了效果。比如“信贷工厂”模式——听着挺工业化是吧?但实打实地解决了小微贷款“慢、难、贵”的问题。他们甚至搞出了一套“人机结合”的风控模式:既不完全依赖系统冷冰冰的数据,也不全凭信贷员的主观判断。你说它保守吧,它敢给没有抵押物的小商户放款;你说它激进吧,它的不良率居然还控制得挺稳。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浙江某县调研时见到的一幕:一家传统农商行的信贷经理,还在用Excel表格手工录入客户流水,审批要过五六个环节,一笔贷款没半个月下不来。而常熟银行呢?据说最快能实现“T+0”放款。这不是技术差距,是思维差距。
某种程度上,常熟银行的成功恰恰来自于它对自己“传统身份”的背叛。它没有安心只做一家服务本地的“小银行”,反而不断向外扩张,通过村镇银行和异地分支机构把模式复制出去。有些人批评它“不务正业”,觉得农商行就应该老老实实服务本地。但我觉得,这种“不安分”恰恰是它最可贵的地方——金融资源从来就不该被地域框死。
当然,它也不是没有隐忧。
我一直对银行们的“数字化转型”保持警惕。技术固然能提高效率,但当银行过于迷恋数据与模型时,是否也会失去对真实市场的感知?常熟银行的微贷技术再先进,最终还是要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人会有谎言、有突发状况、有系统无法捕捉的闪光点。我担心的是,当规模越来越大,它是否还能保持如今这种“半人半机”的精准与温度?
另一方面,它的跨区域发展也暗含风险。农商行的优势本就在于深耕本地,熟悉每一家小厂、每一个农户的实际情况。一旦走出常熟,它还能不能准确把握不同地区的经济特性?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这些都不是系统可以自动解决的。
坦白说,我最欣赏常熟银行的一点是:它让我看到了一家传统金融机构的“自我觉醒”。它没有躺在政策温床上吃老本,而是主动跳进市场里游泳。甚至在某些领域,它比那些全国性大银行更敢折腾、更愿意贴近地面。
金融行业总喜欢谈“赋能实体经济”,话说多了就变成了一句口号。但常熟银行似乎真的在思考:一家银行究竟该如何真正地服务那些最需要钱、却又最难借到钱的人?它不是简单放贷,而是试图构建一套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这一点,很多银行至今都没想明白。
也许未来某天,当人们总结中国小微金融的发展路径时,会发现真正的突破并非来自那些光鲜亮丽的国际投行或互联网巨头,而是像常熟银行这样“接地气”却“不认命”的县域玩家。
至少,我希望如此。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