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资本遇见苏南:金财投资的“慢”生意经
上周和一位做PE的朋友喝酒,他盯着杯中晃动的威士忌突然感慨:”现在全中国的资本都在追风口,只有江苏的国资还在老老实实做产业赋能。”这话让我想起三年前在苏州工业园区看到的景象——傍晚六点,金财投资的办公楼依然亮着灯,但落地窗里映出的不是硅谷式的激情澎湃,而像是老匠人擦拭工具般的从容。
你可能没听说过这家省属投资平台,但在江苏的产业地图上,它像血管里的血小板般无处不在。从无锡的物联网芯片到南通的船舶海工,从常州新能源电池到扬州生物医药,总能看到他们那种特有的投资风格:不追求估值翻倍的快感,更像是在下一盘以十年为单位的围棋。
有件事特别有意思。去年某新能源项目路演时,创始团队拿着PPT畅想三年上市,金财的投资总监却反复追问:”你们的技师学校毕业生留存率有多少?”这个看似跑偏的问题,后来被证明比所有财务模型都关键——当行业陷入价格战时,正是那支平均工龄7.2年的技工队伍,让企业硬生生把良品率做到比同行高5个百分点。
这种”反VC逻辑”的投资哲学常被年轻投资人调侃为”农耕思维”。但看看他们投过的项目会发现个规律:凡是被他们深度”缠”上的企业,往往会在第三年开始呈现一种奇特的”苏南式增长曲线”——没有陡峭的爆发点,但每个季度的增长率总会比同行高出2-3个点,就像太湖石吸水般缓慢却持续。

最近让我警觉的是个细节:他们悄悄把”产业链耦合度”纳入尽调清单,这个原创指标测算的是被投企业与省内其他企业的协作深度。某次闭门会上,一位项目经理直言:”我们投的不是企业,是产业生态的节点。”这种带着计划经济影子的投资逻辑,在崇尚自由市场的资本圈显得格外异类,却意外地让很多技术牛但商业弱的团队活了下来。
有私募朋友开玩笑说这是”带着镣铐跳舞”,但亲眼见过他们调停两家被投企业专利纠纷的人会明白,这种”镣铐”反而成了优势。当市场化基金只能通过对赌协议保护自身时,金财却能以”省属股东”身份把冲突双方按在茶室里,用碧螺春泡出个双方都追加投资的解决方案。
深究起来,这种模式的成功或许暗合了江苏的经济底色:这里没有深圳的创投狂欢,没有杭州的流量神话,但藏着中国最完整的制造业谱系。金财的投资人就像修族谱的先生,他们的KPI不是培养明星企业,而是确保产业族谱里不会断代。
昨夜路过新街口时,看到他们新挂出的”专精特新培育基地”灯牌,突然想起十年前采访过的一位老工程师说的话:”快钱烧不出好轴承,就像急火炖不出好高汤。”在这个所有资本都在寻找下个独角兽的时代,或许真正稀缺的,反而是愿意陪企业磨十年轴承的耐心。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