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这哥们突然拍着桌子说要把房子抵押了冲进股市——就因为看了某财经博主那句“牛市永不眠”。我盯着杯子里晃动的啤酒泡沫,突然觉得所谓入市门槛,根本就是个被精心包装的认知陷阱。
一、数字游戏背后的心理博弈
证券交易所官网挂着刺眼的红色提示:“股票交易最低100股”。多仁慈的数字啊,买不起茅台还买不起银行股吗?但真正拦住人的从来不是那几千块开户资金,而是那种站在赌场门口掂量钱包的窒息感。我第一笔交易买了当时热门的半导体基金,两天跌掉半个月工资后,才明白证监会要求做风险测评的真实用意——那根本不是测试你的风险承受能力,而是在问:“准备好体验心脏骤停的滋味了吗?”
有个数据很有意思:A股散户平均持仓周期39天,机构却是190天。你看,真正的门槛在这里——用三个月工资玩短线的人,永远在和用十年资金布局的人玩两种游戏。我认识个私募经理,他办公室挂着“勿与时间为敌”的书法,但散户交易软件弹窗永远推送“今日擒牛股”。
二、知识付费时代的黑色幽默
现在学炒股比考CFA还复杂,某知识平台2980元的《七天穿越牛熊》课底下,挤满了问“什么时候开第二期”的年轻人。真是魔幻——当外卖员都在讨论MACD金叉时,我突然怀念起当年证券交易所门口拿报纸看行情的爷叔,人家虽然不懂量化模型,但至少知道食堂豆浆明天会不会涨价。
最讽刺的是,真正穿越过两轮牛熊的老股民,现在都在抖音教技术分析。上次看到个60万粉丝的博主讲“布林带收口策略”,镜头往后一拉,背景里晾着洗褪色的格子衬衫。后来才知道他去年被平仓了三次,现在靠知识付费补仓。
三、门槛之外的隐形高墙
说个真事:去年某科创板新股申购,私募渠道的客户中签率是散户的17倍。你看,当我们在讨论是否凑得够打新额度时,有些人早就坐在VIP室喝着手冲咖啡等配售了。这就像挤早高峰地铁,有人纠结要不要买防踩鞋垫,有人直接走向地库的保时捷。
更隐秘的障碍是信息时差。某次参加上市公司调研,听到机构研究员问:“Q3计提的具体比例方便透露吗?”第二天股价跌停时,我正对着财报里突然增加的坏账准备发愣。后来才懂,所谓价值投资,首先是信息特权的游戏。
尾声:门槛或许本不该存在
最近突发奇想翻了翻《证券法》,发现第136条早就写过:“证券公司不得对客户买卖收益作出承诺”。所以真正该测的不是资金量,而是能不能看懂这37个字的重量。现在每当看到“大学生炒股月入十万”的推送,我就想起小区保安老周——他坚持每天抄股价,三年写满七个笔记本,最近突然改抄佛经了。
或许入市真正的门槛,是认清自己永远在食物链的哪一层。就像老王最后没抵押房子,但花三千八买了套《龙头战法》视频,听说现在每天对着K线图画符咒——你看,这市场从来不要你的本金,它最擅长收走的,是清醒。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