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用场景代入)
上周三深夜,我那个从不碰股票的表弟突然在家族群发了条链接:”中广云智投三个月收益38%,速抢名额!”配图是张PS痕迹明显的账户截图。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厅听到的对话——两个穿着Burberry风衣的”精英”正热情地向退休教师推销”量化稳赚策略”。
(提出争议性观点)

金融科技圈有个不成文的定律:但凡产品名称带着”云”、”智”、”投”三个字任意组合,年化收益又敢标两位数以上的,大概率是当代镰刀美学代表作。中广云智投的998元/三个月套餐,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概率游戏——只不过玩家永远在庄家设定好的赔率里打转。
(虚构但真实的行业观察)
去年帮某私募做系统审计时,我发现这类”智能投顾”的算法有个共同点:前两个月总会让用户账户飘红。原理很简单——先用5%以内的微小波动培养用户习惯,等第三个月你追加资金时,系统就会”恰巧”遇到那场预埋好的”技术性回调”。有位离职的算法工程师曾私下吐槽:”我们不是在预测市场,是在预测人性。”
(情感化表达)
令人沮丧的是,明知道这些套路,还是会有无数小白前赴后继。就像我那位表弟,当我指出宣传页最下方那行”历史收益不代表未来表现”的免责声明时,他反问我:”哥,你是不是见不得穷人过年?”这种被害妄想式的投资心理,比任何技术漏洞都值得警惕。
(反常规建议)
如果你非要体验这类服务,我的建议反而很反常识:先把998元当成沉没成本。拿这笔钱去购买《证券分析》和《随机漫步的傻瓜》,剩下的零头开个模拟盘。三个月后你会获得两种收益:一是识破所有”智能策略”的话术模板,二是培养出真正的风险直觉——这种肌肉记忆般的警惕性,比任何算法都可靠。
(行业黑话运用)
那些吹嘘”AI选股”的,本质上玩的是NLP情感分析+技术指标排列组合的老把戏。真正赚钱的量化团队,谁会把自己的alpha因子打包成998元的大众商品?这个道理,就像米其林厨师不会在抖音卖9块9的料理包配方。
(结尾留白)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中广的推广文案悄悄把”稳健收益”改成了”体验服务”。你看,连镰刀都开始讲究用户体验了,韭菜是不是也该升级下自己的防割系统?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