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炒股群里的”老师”开始收29800学费时,我嗅到了韭菜的清香
上周三凌晨两点,我被拉进一个名为”博众投资核心交流群”的微信群。群公告里赫然写着:”本月布局3只翻倍牛股,29800元即刻解锁”。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馆偶遇的那个穿阿玛尼西装的男人——他当时正用同样的语气向邻座老太太推荐”内部打新通道”。
一、荐股服务的”炼金术”:把概率游戏包装成确定性魔法
证券从业的朋友老李常说:”要是真有稳赚的算法,华尔街早就该改名叫博众大道了。”但吊诡的是,越是市场低迷时,这类服务反而越火爆。我翻过他们的宣传材料,那些”85%准确率”的承诺背后,藏着三个精妙的心理陷阱:

1. 幸存者偏差的魔术:去年他们推荐的20只股票里,确实有3只涨幅超100%,但剩下17只平均跌了23%——这事他们不会在朋友圈发九宫格。
2. 话术的时间差:”上周提示的XX股份今日涨停!”这类话术最妙的是,他们每天给不同客户推不同股票,总有几个能撞上行情。
3. 知识付费的移花接木:把投资教育包装成”内幕消息”,就像把《本草纲目》当处方笺卖。我见过最绝的案例是某机构把公开的券商研报加水印转卖,还标注”绝密”二字。
二、29800元定价的黑色幽默
这个数字值得玩味。它精准卡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55条”三倍赔偿”的门槛之下(退一赔三需达到3万元),又远超普通知识付费产品的心理阈值。更讽刺的是,这个价格刚好够买100手某ST股票——就是他们上月推荐客户”抄底”的那只。
某私募基金经理酒后跟我说过真话:”这些课程真正的价值不在内容,而在筛选客户。愿意交这个钱的人,往往也容易接受后续的’升级服务’。” 这让我想起澳门赌场的潜规则:最先被请进VIP室的,从来不是赢钱的赌客。
三、当”财富自由”成为新时代的赎罪券
在旁听过某机构的线上宣讲会后,我发现了更深的套路。他们的话术结构简直像宗教布道:
– 原罪:”你现在亏损是因为不懂方法”
– 救赎:”我们的战法就是圣杯”
– 天堂:”学完就能像某学员(化名王总)一样换保时捷”
最魔幻的是,他们竟把《股票大作手回忆录》里的名言P成自家老师的金句。这就像把牛顿定律署名为某微商导师的原创发现。
或许我们该问的不是靠不靠谱
去年证监会公布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违规名单里,有家公司的手法让我拍案叫绝:他们给不同客户推送相反操作建议,总有一半人能收到”正确”指导。这29800元买的或许不是财富密码,而是一张参与金融版《鱿鱼游戏》的门票。
下次再看到”涨停板擒拿术”的广告时,不妨打开股票软件看看K线——那些起伏的曲线像不像一把把等待收割的镰刀?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