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基金定投:当排行榜成为焦虑贩卖机

上周末整理书房时,翻出2015年手写的基金定投计划表。纸页已经泛黄,上面用红蓝两色笔密密麻麻标注着止盈点和加仓时机。最讽刺的是,当时收益率最高的某沪深300指数基金,在2024年的同类排名竟跌到了后三分之一。这让我对着窗外发了半小时呆——我们究竟在排名什么?是基金经理的调仓技巧,还是自己与命运博弈的运气?

金融科技公司们早已深谙人性弱点。每到季度末,各类APP准时推送的”定投收益排行榜”,像极了短视频平台精心编排的杀时间陷阱。我曾亲眼目睹同事老张对照榜单频繁切换定投产品,三年操作十七次,最终收益率竟跑不赢通胀。更荒诞的是,某知名平台去年推出的”定投王者”勋章系统,让三十岁以上的投资者像小学生般攀比虚拟奖章,这究竟是在做投资者教育还是行为成瘾实验?

深度扒过十几个主流榜单的算法逻辑后,发现个令人脊背发凉的事实:90%的排名体系都在偷换”波动率”与”风险”的概念。某明星低碳经济指数基金去年凭借76%的涨幅霸榜全年,却无人提及它在熊市期间最大回撤达43%——这个数字足以让普通定投者在底部区域恐慌性断供。就像只展示网红精修照片却不提整容失败案例,这种排行榜本质上是用幸存者偏差编织的财富幻觉。

真正值得关注的悖论在于:定投的本质是反排名的。当我们每月固定日期投入固定金额,实际上是在主动放弃择时能力,用纪律性对抗市场噪音。但各类榜单却在不断强化”选择比努力重要”的投机叙事,这就像健身软件给每天准时晨跑的人打分数,却根据跑道旁的风景优美程度排名——完全搞错了重点。

有个不太政治正确的观察:当前主流指数编制存在明显的行业偏见。某连续三年位列定投榜首的科技指数,前十大成分股与纳斯达克100的重合度高达80%,这种隐形的美股映射效应让投资者误以为在分散风险,实则是在单边下注美元资产周期。当我向某基金公司研究员提出这个疑问时,对方苦笑着指了指办公桌前的KPI考核表。

或许我们应该建立一套”逆排名”评估体系:不看季度收益涨幅,看熊市定投中断率;不比夏普比率高低,比投资者睡眠质量评分;剔除所有成立不满八年的基金——毕竟没穿越过两轮牛熊的指数产品,就像没经历过七年之痒的婚姻,甜蜜期承诺都靠不住。

指数基金定投排名

最近开始实践一种野蛮方法:把主流榜单前二十名打印成清单,用飞镖随机选择三只进行定投。两年来的数据意外显示,这个愚蠢策略的收益竟然跑赢了78%的主动管理型基金。这个结果要么说明现代金融理论的破产,要么揭示了排名游戏本质是场概率骗局——当然更可能的是,人类从来就不擅长在不确定性中保持理性。

此刻电脑右下角又弹出某平台的弹窗:”您关注的指数基金本月排名下降11位,建议查看调仓方案”。我移动鼠标点击关闭按钮,突然想起那本2015年的计划表最后一页写着:”下次暴跌时记得买双份”。墨迹已开始晕染,但比任何算法推荐都来得清醒。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26/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3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