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理财,一场中产阶层的自我修养
上周和做私募的老王喝酒,他晃着威士忌杯突然问我:”你说为什么明明能买信托的人,非要挤在招行买4%的理财?”冰球撞击杯壁的脆响里,我忽然想起三年前在招行VIP室,那个戴着百达翡丽却反复确认风险等级的建材老板。
招行的理财师大概是最懂中国中产焦虑的心理学大师。他们不会告诉你年化收益能跑赢通胀,但会强调”这是傅鹏博管理过的产品”—虽然那位明星基金经理三年前就离职了。这种话术像极了奢侈品柜姐说”这是某明星同款”,明知是营销套路,偏偏就能戳中那群年入百万却害怕阶级滑落的人。
我统计过招行APP上47款主打产品,发现个有趣现象:凡是冠名”金葵花”的系列,收益率普遍比普通系列低0.2%-0.5%。这差价买的到底是什么?或许是某种身份认同的幻觉。就像我那位在陆家嘴投行工作的表姐,明明知道私募收益更高,却坚持把年终奖拆成十几份买不同期限的招行理财——”踩雷顶多亏一份,但要是私募爆雷…”她说话时摩挲着工牌绳子的样子,像在盘一串包浆的佛珠。
最近招行推的T+0灵活申赎产品倒是很有意思。表面上年化2.8%跑不赢通胀,但深夜里能随时赎回的特性,完美契合了中年人的失眠经济——我认识的一位创业者就习惯凌晨三点赎回理财,用秒到账的资金支付供应商催款,天亮前再买回去。这种魔幻操作背后,是实体经济账期与理财流动性的诡异共生。

必须得说招行在用户分层上确实刁钻。普通客户看到的可能是”新客专享4.5%”,金葵花客户收到的是”私募FOF定制路演”,而私行客户早就通过家族办公室对接了非标资产。这种俄罗斯套娃式的产品矩阵,让每个层级都觉得自己触摸到了财富管理的天花板,其实只是在不同楼层仰望同一片钢筋水泥。
去年某地产雷暴期间,我在招行网点亲眼见到理财经理用三分钟说服客户把到期理财转投保险:”收益少0.5%,但能隔离婚姻风险啊”。当时就感慨,这年头理财师早就不是算账的,而是治焦虑的老中医——当归黄芪换着方子抓,治的都是中产怕返贫的心病。
所以回到老王的问题。或许招行理财的真正价值,是给狂奔中的中国中产配了副刹车片。明知跑不赢通胀,但握着APP里那些标注R2风险等级的产品,就像给悬空的人生系了根安全带。至于这根安全带是尼龙绳还是金丝带?重要吗?在颠簸的经济舱里,能睡着就是头等舱。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