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做二手车生意的老陈喝酒,他讲了个有意思的事:一个开全新宝马5系的年轻人来询价,问这车现在能抵押多少。结果一查档案,这车压根不在他名下——是个融资租赁公司的资产。年轻人脸色一阵青白,嘟囔着“月供九千多我还了两年呢”。老陈抿了口酒笑道:“现在的小年轻啊,光顾着要面子,连自己手里攥着的是方向盘还是空气都没搞明白。”
这事让我琢磨了好久。我们这代人总被教育“有车有房才是成功”,可现在融资租赁硬生生把所有权和使用权掰开了。你说这是消费升级还是新型陷阱?表面上看起来低首付开好车挺划算,但细想之下,这种模式简直把人性拿捏得死死的。
我有个表弟去年就中了招。原本预算只够买辆卡罗拉,被销售一句“同样月供能开亚洲龙”说得上了头。提车那天在朋友圈发了九宫格,配文“奋斗的意义”。结果上个月突然问我能不能借两万——公司裁员了,月供还不上,违约的话前期投入全打水漂。最讽刺的是,他连把车转手抵债的资格都没有。
融资租赁公司精得很呐。他们算准了大多数人根本不会仔细看合同里那行小字:“租赁期内车辆所有权归出租人所有”。这招简直绝了——既用资产证券化把风险转嫁给资本市场,又用法律条款把消费者捆得结结实实。说得难听点,这跟租房子装修还自掏腰包是一个道理,但偏偏就有人吃这套。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模式能火起来确实抓住了痛点。现在年轻人谁还像老一辈那样攒十年钱全款买车?通胀率跑得比工资快,等攒够钱时看中的车都换代两次了。融资租赁某种程度上是消费平权的产物,让月薪五千的销售也能开着C级车去见客户——至少表面上看是这样。
但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背后的数据游戏。某家头部融资平台的朋友私下透露,他们真正赚钱的根本不是利息差,而是用户行为数据。你的行车轨迹、消费习惯、常去场所…这些数据打包卖给保险公司能溢价300%,比放贷赚多了。这年头果然最贵的都是“免费”的东西。
说到底,融资租赁就像个现代版寓言。我们以为自己在选择出行方式,实际上是在被整个社会的消费主义推着走。当车辆从资产变成服务,从象征变成工具,或许我们该重新想想:究竟是我们驾驭着车,还是某种看不见的东西在驾驭着我们?
老陈最后说了句糙理不糙的话:“买得起就全款,买不起就打车,打不起车就坐地铁。为了个车标把自己活成现代版杨白劳,图啥呢?”酒杯磕在桌上的声响,听着倒比什么金融讲座都清醒。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