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上周给我发来一个链接,配文是“帮你下金蛋的鹅找到了”。点开一看,是那个名叫“金蛋理财”的平台。说实话,这名字让我愣了好几秒——现在连金融产品都开始用伊索寓言来包装了吗?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节遇到的一位投资人。当时他抿着冷萃咖啡说:“现在最好的理财产品名,要么让你想起奶奶的缝纫机,要么让你觉得自己在玩农场游戏。”现在想来,他说的还真在理。当金融产品名字越来越像童话故事节选时,或许正暴露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某种集体焦虑:既渴望暴富奇迹,又害怕复杂的数字游戏。
金蛋理财的官网设计很有意思——温暖的鹅黄色主调,圆润的图标,甚至连收益率展示都带着某种刻意的“柔软感”。这让我不禁怀疑,我们是不是已经疲劳到连看百分比数字都需要情感按摩了?有次我试探性地问他们的AI客服:“所以我的钱真的会变成金蛋吗?”对方回复了个笑脸表情:“我们会像照顾鹅宝宝一样照顾您的资产。”看,连机器学习都学会讲童话了。
最让我困惑的还不是这种包装策略。真正有趣的是,当我们一边嘲笑这种幼稚化营销,一边却又忍不住被这种简单叙事吸引。就像明知道圣诞老人不存在,但还是会挂袜子一样。或许因为真正的财富增长本就枯燥得反人性——定期定额、复利计算、风险分散,哪个听起来都比“会下金蛋的鹅”无聊百倍。

我做过一个不严谨的实验:把同一个固收产品分别用“年化3.85%”和“每天捡个茶叶蛋”的描述发给两组朋友。结果后者点击率高出40%——虽然茶叶蛋和金蛋的价值差着数量级,但叙事的力量显然比数字更抓人。
当然这不是说这类平台都不靠谱。只是当理财开始过度依赖情感包装时,我们或许该问问:到底是在买理财产品,还是在购买对财务焦虑的即时缓解剂?有次深夜我翻看他们的用户评论,很多人写着“终于找到简单的理财方式了”——这句话细想很有意思,仿佛在说其他理财平台的罪过不是收益低,而是不够“简单”。
某种程度上,这类平台的流行倒映出传统金融的失败。当银行APP的操作流程比解微分方程还复杂,当理财经理说的话需要带同声传译才能听懂,金蛋们用童话叙事收割的,正是被专业主义伤透心的普通人。
所以下次看到会下金蛋的鹅时,或许我们该问的不是“蛋有多大”,而是“鹅吃什么饲料”——毕竟童话里没告诉你的是,鹅要是饿死了,别说金蛋,连普通鸭蛋都捡不着。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