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深夜,我盯着电脑屏幕上叶荣添最新的直播回放,突然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咖啡厅听到的一段对话。两个穿着考究的交易员窝在角落沙发里,其中一个晃着咖啡杯轻笑:”叶荣添喊多的时候,我的止损单已经就位了——这比技术指标还准。”
这话当时觉得是玩笑,现在想来却透着某种黑色幽默。叶荣添最新这期两小时的股市分析,前半段还在激情澎湃地论证”牛市旗手即将冲锋”,后半段话锋突然转到”保留三成现金应对不确定性”。这种自相矛盾的精分式演绎,反而比那些逻辑严密的分析师更真实地映射出当前市场的集体焦虑。
我注意到个细节:当他提到科技板块时,手指无意识地敲了三次桌面。这不是他惯常的演讲风格,倒像是某种潜意识里的犹豫。这让我联想到去年三季度,他同样在推荐某光伏龙头时频繁推眼镜,结果该股在之后两个月跌穿了年线。
某种程度上,叶荣添早已超越了个体股评人的范畴,成了市场情绪的温度计。他的矛盾本质上是机构与游资、价值与投机撕裂的具象化。最近他开始大谈”困境反转”逻辑,这很值得玩味——当所有人都知道是困境时,真正的反转从来不会发生在聚光灯下。
有个数据可能很多人没注意:叶荣添微博点赞数与创业板指波动率的相关系数去年达到0.67。每当他的悲情小作文刷屏时,往往是短线超跌反弹的前夜。这种诡异的相关性,比任何技术指标都更赤裸地揭示着A股的散户情绪底色。
我尝试过用他的公开表态构建对冲策略:当他连续三天强烈看多时,悄悄建立部分认沽头寸。这个反人性的策略在过去十八个月里产生了惊人的阿尔法收益,但最近开始失效——或许是因为连他自己都陷入了真正的迷茫。
真正令我警醒的是他最近开始引用《道德经》。当股评人开始谈”道法自然”时,要么是江郎才尽前的挣扎,要么是真的嗅到了系统性的变局。我更倾向后者,毕竟连某百亿私募掌门人都私下说:”现在盯着叶荣添的错判方向做,比调研十家公司还管用。”
或许我们都搞错了焦点。叶荣添的价值从来不在预判准确性,而在于他总能像海绵一样吸收市场最极端的情绪,再通过那种戏剧化的表达反哺给大众。这种诡异的生态循环,本身就是中国股市最生动的隐喻。
(写完这些突然觉得悲哀:当我们把解读另一个人的误判当作投资依据时,这个市场本身是不是已经异化了?明天开盘前,或许该清空所有持仓重新思考——不过这话可别让叶荣添粉丝看见。)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