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开盘前,我在楼下便利店买咖啡时撞见了老陈。这位退休会计师盯着货架上涨了五毛钱的矿泉水直摇头:“连水都在通胀,股市反倒装起死来。”他这句话像根针,精准刺破了今日开盘前那股粘稠的期待感。
果然,九点半的集合竞价就像场心照不宣的哑剧。上证指数在平盘线附近反复试探的模样,让我想起小区里那只总想偷鱼干又怕挨打的流浪猫——明明馋得尾巴直抖,爪子伸到一半又缩回去。最讽刺的是创业板,昨天还在吹“成长股估值修复”,今天直接躺成一条心电图直线。
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倒不是指数涨跌。你看那个连续十二天尾盘异动的消费股,每天最后三分钟准时放量拉升,活像灰姑娘的魔法马车——收盘铃一响就打回原形。我认识个私募哥们管这叫“打卡式护盘”,他们团队甚至开了个赌局,赌这股哪天会忘记“打卡”。这种荒诞剧天天上演,比《等待戈多》还让人绝望。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我现在更爱看跌幅榜。今天排前面的清一色是去年被吹爆的“核心资产”,有个做高端酱油的股票,市盈率比茅台还高的时候分析师说“稀缺性溢价”,现在跌穿发行价又说“消费降级预期”。同一套K线能编出完全相反的故事,这本事不去写玄幻小说真是屈才。
中午在金融街餐厅听见邻桌吐槽:“现在炒A股得像考古学家——得扒开八层泥土才能看见陶片,还可能是赝品。”他举着筷子比划:“政策底后面找市场底,市场底后面等情绪底,好不容易反弹两天又冒出个美元加息底…”筷子尖戳着的红烧肉颤巍巍掉进醋碟,像极了个抄底失败的散户。
其实最魔幻的是下午两点十七分。当时指数眼看要破位,突然有神秘资金狂拉券商股,盘口瞬间跳出三万手买单。交易员群里立刻炸锅,有人说“国家队上班了”,有人赌是某明星基金经理调仓。结果收盘后流出的龙虎榜显示——那是家外资机构在平衍生品头寸。你看,我们总爱给冷冰冰的交易数据穿上浪漫主义的外衣。
收完盘我看着窗外的晚高峰,忽然觉得股民和这些挤地铁的人没啥区别。明明知道车厢已塞成沙丁鱼罐头,还是踮着脚往里挤,毕竟错过这班可能要等十分钟。而股市最残忍的是,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班车是空车还是已经爆满,甚至可能是辆开往悬崖的故障列车。
(收盘时沪指跌0.36%,深成指跌0.79%,两市成交额勉强过万亿。但这些数字重要吗?比起K线图,或许便利店涨价的矿泉水瓶和交易员群里那些半真半假的段子,更能拼出这个市场的真实体温。)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