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在陆家嘴某家威士忌吧撞见件趣事。邻桌西装革履的投行男正唾沫横飞地安利爱赢开福的某支科技股组合,而他对面穿着始祖鸟冲锋衣的互联网高管却突然冷笑:”去年跟着他们调仓三次,现在账户还绿着15%呢。”两人之间的威士忌杯沿,挂着半融化的冰球。
这种割裂感恰恰是当下投资顾问行业的缩影。当我们谈论爱赢开福的口碑时,本质上是在讨论当代金融服务业如何被流量经济异化的寓言。

第一层幻觉:KPI驱动的”精准预测”
他们官网首页滚动播放的”近三年组合收益率超大盘47%”标语,总让我想起小区门口水果摊”甜过初恋”的招牌。去年我帮某私募做策略回溯时发现,爱赢开福2021年Q2推荐的”碳中和五虎将”组合,若按他们自己披露的调仓时点计算,实际跑输同业基准9.8个百分点——这个数据被巧妙地埋没在季度报告第17页的脚注里。
某位不愿具名的前员工透露,他们的明星分析师每月要完成”8次精准call”的硬指标。这就不难理解为何研报里总充斥着”短期承压但长期向好”这类两头堵的表述。就像我那位在气象局工作的同学说的:”预报准确率90%的秘密,是把’局部地区有雨’的’局部’划得足够大。”
第二重悖论:社交媒体的造神运动
在抖音财经话题下,带有爱赢开福内参tag的视频平均播放量是普通投顾内容的3.2倍(数据来源:新抖平台2023年度报告)。但有意思的是,这些视频评论区高频出现的”跟投吃肉”表情包,与雪球论坛里”又被割韭菜”的抱怨形成诡异共振。
这让我想起行为金融学里的”叙事经济学”现象——当某个投资故事在社交平台的传播量突破临界点,其真实性反而变得不再重要。去年他们力推的”元宇宙基建三杰”,在遭遇政策风险时研报突然集体沉默,但小红书上的”抄底攻略”仍在病毒式传播。
第三幕荒诞:中产焦虑的金融化变现
有回在虹桥高铁站,我听见两位商务座乘客的对话:”王总最近买的私募怎么样?””跟爱赢开福的VIP组合差不多,年化6个点吧。””那还不如我老婆跟抖音博主买的固收…”这种对话揭示的残酷事实是:所谓口碑,正在异化成某种金融消费主义的社交货币。
某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爱赢开福的付费用户中,有68%从未查看过完整的风险揭示书。这就像去米其林餐厅的食客,真正在意的可能不是食材本身,而是发朋友圈时的地理定位。
解构与重构
当我们剥离所有营销滤镜,投资顾问行业的本质价值究竟是什么?或许就像我认识的一位华尔街老交易员说的:”好的投顾不该是算命先生,而要是投资者的’金融健身教练’。”可惜在短视频时代,人们更愿意为”明日涨停”的兴奋剂买单,而不是枯燥的风险控制训练。
下次看到那些光鲜亮丽的收益率曲线时,不妨想想威士忌杯里正在融化的冰球——再完美的数据模型,也抵不过真实世界的熵增。毕竟在金融市场里,唯一不会骗人的,就是那些让你肉痛的亏损数字。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