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在旧金山一家咖啡馆里,我无意中听到隔壁桌两个风投人士的谈话。“如果你十年前买了任何一家GAFATA的股票,现在大概已经能在这条街上买栋公寓了。”其中一人晃着手中的冷萃咖啡,语气里带着那种看透一切的慵懒自信。
这句话像根刺一样扎在我心里。回家后我翻出2015年的投资笔记,上面清清楚楚写着我当时对亚马逊股价的吐槽:“每股600美元?这泡沫迟早要破。”现在呢?每股3000多美元,还不算几次拆股。这种错失良机的痛,就像明明看到公交车进站却选择继续系鞋带,一抬头只能目送它扬长而去。
巨头的另一面:甜蜜的垄断陷阱
GAFATA这个概念最早是吴晓波提出的,把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Tencent、Alibaba六家巨头打包成一个投资组合。表面上这是科技民主化——普通人也能分享数字帝国的增长红利。但仔细想想,这何尝不是数字时代的新型包身工?我们投资这些公司,本质上是在给自己的数字囚笼添砖加瓦。
我有个做独立开发者的朋友,去年他的小程序被微信封了三次。每次申诉都石沉大海,最后只能苦笑着说:“算了,毕竟人家平台大。”现在他却重仓腾讯股票,这其中的讽刺意味浓得化不开——我们憎恶垄断,却又渴望从垄断中分一杯羹。这种精神分裂式的投资逻辑,或许正是数字资本主义最真实的写照。
流量即权力的数字封建制
最近让我睡不着觉的是GAFATA基金与元宇宙的诡异结合。扎克伯格把Facebook改名Meta的那周,我的基金账户单周涨了15%。表面上我在享受创新红利,实际上我是在为虚拟世界的新圈地运动买单。这些公司不再满足于掌控我们的现实生活,现在还要给我们的数字灵魂标价。
有时候我觉得,投资GAFATA就像在中世纪购买教堂的赎罪券——我们知道这有问题,但害怕错过通往天堂的门票。当苹果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时,我在兴奋之余突然脊背发凉:这个价值已经超过英国全年GDP的公司,真的还需要我这几万块钱来锦上添花吗?
叛逆者的两难困境
现在我采取了一种分裂策略:70%资金被动定投GAFATA指数基金,30%专门投资那些试图颠覆这些巨头的初创公司。这种左右互搏的做法很荒谬不是吗?就像一边给猎豹喂食,一边资助羚羊进化出更快的腿。
或许我们这代投资者注定要活在悖论里。上周当我用支付宝买进阿里股票时,手机弹出个弹窗:“根据您的投资偏好推荐以下产品”——推荐列表里赫然躺着我自己刚卖掉的茅台。算法连我的矛盾都算计得清清楚楚。
所以回到那个旧金山咖啡馆的问题:我们到底是在投资未来,还是在给数字神像上贡?也许答案就像我那个做风投的朋友最后说的:“别想太多,这年头要么吃平台的饭,要么被平台当饭吃。”他说话时摩挲着Apple Watch上新买的爱马仕表带——不用说,肯定是用苹果股票收益买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