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的大学同学老张突然发来微信:”兄弟,和讯网还靠谱吗?”屏幕这头的我愣了一下,手指悬在键盘上迟迟没有落下。这个曾经如雷贯耳的名字,如今听起来竟带着某种考古学的意味。我翻出抽屉里那台落灰的ThinkPad,开机时风扇的嗡鸣声里,仿佛听见了中国互联网二十年的叹息。
一、青铜时代:当炒股还是一种线下社交活动

2007年夏天,我在上海陆家嘴某证券营业部开户时,大厅里挤满了拿着诺基亚手机刷新和讯行情的中老年股民。那时候的金融信息服务,与其说是技术产品,不如说是一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社交货币。营业部门口的煎饼摊主都能对着和讯的K线图,跟你分析半小时”金叉死叉”——虽然事后证明,他的技术分析准确率和扔硬币差不多。
和讯在那个年代确实称得上”正规军”。作为最早获得证券投资咨询资格的网站之一,它比后来那些野路子的”股神直播间”体面得多。但问题在于,当整个行业都穿着西装革履时,你很难判断谁在裸泳。记得当时和讯某个金牌分析师推荐的”十大金股”,三年后查证发现跑输大盘23个百分点——这个数字我记到现在,因为那是我人生交的第一笔”认知税”。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掉队者
2013年是个分水岭。那年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我亲眼看见和讯的展台被雪球、同花顺的粉丝围得水泄不通。他们的产品总监在咖啡间跟我叹气:”我们输就输在太像正规金融机构了。”这话当时听着矫情,现在细想却透着悲凉。
当新生代APP用”炒股社交化”重新定义市场时,和讯还在坚持它的”机构化”路线。他们的研报越来越厚,术语越来越专业,但普通用户需要的可能只是手机震动时那句”您的自选股突破压力位”的及时提醒。有次我对比过和讯与某新兴平台的推送速度,在创业板某次急跌时,和讯的警报居然晚了11分钟——在金融市场,这足够让三批韭菜完成收割了。
三、那些藏在”正规”背后的灰色地带
去年帮某私募做合规审查时,我发现个有趣现象:和讯的”名家专栏”里,有37%的分析师同时在为私募机构服务。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玩法,在行业里早就是公开的秘密。某次酒局上,有个券商朋友醉醺醺地说:”你们总说和讯正规,但它上面那些’特约分析师’的认证标准,其实比微博大V的加V审核还宽松。”
更吊诡的是他们的”投资者教育”栏目。点开那些标题严肃的《价值投资方法论》,正文里必然藏着某家券商的开户二维码。这种精致的”钓鱼式内容”,比起某些野鸡平台简单粗暴的”荐股分成”,反而更让人后背发凉——毕竟,穿着白大褂卖假药,总比地摊叫卖更有迷惑性。
四、中年平台的转型阵痛
上个月在和讯总部采访时,他们的CTO展示了最新研发的AI投顾系统。演示到一半突然卡壳,工程师尴尬解释:”服务器还在用2016年的架构。”这个场景莫名让我心酸——像看见个过气明星在直播间卖力表演老歌,结果音响设备频频啸叫。
但必须承认,在P2P暴雷、虚拟币割韭菜的乱世里,和讯至少守住了”不跑路”的底线。他们的基金超市接入的都是持牌机构,虽然手续费比支付宝贵0.15%,但确实没出现过某田系那种卷款失踪的闹剧。这种”慢半拍”的保守,在这个疯狂的时代,反而成了某种另类的”安全垫”。
五、给老张的回复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在凌晨四点给老张回了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想找刺激,去币圈;如果想交朋友,去雪球;如果单纯查数据,同花顺更流畅。但如果你像我一样,是个需要仪式感的怀旧派,那么在和讯上看研报时泡杯浓茶,偶尔还是会想起那个用诺基亚刷行情的夏天——虽然我们都知道,那个夏天连同它的单纯,早就一去不返了。”
发完这条消息,我删掉了手机里闲置两年的和讯APP。删除前系统问我”确定要卸载吗?”,那个弹窗设计,还保持着2014年的拟物化风格。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