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整理旧物,翻出一张泛黄的小学作业纸,上面歪歪扭扭写着”lǐ cái”两个拼音,旁边还用红笔打了个叉。我盯着那个叉愣了很久——像极了这些年我对理财的认知,总觉得被什么无形的东西判了不及格。
朋友总笑我把理财搞成了玄学。去年在陆家嘴咖啡节遇到个私募经理,举着68元一杯的瑰夏对我说:”财富自由的关键是复利。”他西装袖口露出半截百达翡丽,我却注意到他眼底有没藏住的疲惫。后来才知道他那支产品净值当月跌了22%,原来复利也会倒着长。
有意思的是,我们这代人总把理财念成”理才”。在朝阳CBD的共享会议室里,90后创业者们把BP里的TAM(总可寻址市场)吹到千亿规模,转头却为续费会议室砍价半小时。这种分裂感让我想起外婆的搪瓷罐——她把退休金卷成小卷塞进罐底,每月15号准时取出三张买国债,比量化交易的算法还精准。
最近元宇宙炒得火热时,我见过最荒诞的理财场景:某个数字藏品群里,有人抵押了老家婚房买虚拟土地,理由是”现实房价涨幅跑不过NFT地板价”。结果隔周平台跑路,他发来个苦笑表情包:”就当给认知交学费了。”这哪里是理财,分明是当代炼金术士在数据流里淘金。

真正让我触动的却是楼下菜场王阿姨。她永远在收摊前买打折菜,却连续十年定投某支消费ETF。”葱姜蒜涨跌我最懂,”她扯着塑料袋笑出眼纹,”但基金账户嘛,闭着眼买就对了。”后来才知道她靠这套朴素哲学供完了儿子留学——比大多数盯着K线图熬夜的年轻人赚得都踏实。
或许理财从来不该读作”lǐ cái”,而是”lǐ cái”——整理我们与财富的关系。就像我至今保留着那张拼音纸,某个瞬间突然读懂红叉的含义:老师当年扣分不是因为拼错,而是我把声调标成了下降的第三声。财富这回事,终究要念出上扬的语调才作数。
(写完这篇时手机弹出推送:某互联网存款产品宣布下架。你看,连算法都比我们更懂何为适可而止。)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