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第一次听说保定银行的时候,我正坐在一家烟雾缭绕的驴肉火烧店里。隔壁桌的大爷一边掰着火烧,一边用浓重的保定口音打电话:“存钱?就保定银行呗,近便!”他挂掉电话后嘟囔了一句:“大银行排半天队,图啥?”
这句话像颗种子似的在我心里发了芽。后来因为工作关系,我专门研究了几家城商行,才发现保定银行这事儿挺有意思——它不像那些西装革履的国有大行,反倒像个穿着布鞋的街坊邻居。你说它土吧,它还真把“土气”玩出了名堂。
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在地性”。别的银行APP首页推的是理财产品和信用卡优惠,保定银行的APP打开先是“特色服务”——直缴供暖费、社保卡即时制卡、还有针对当地小微企业的“快易贷”。去年冬天我去保定出差,正好赶上寒流,在酒店用他们APP缴取暖费时,突然觉得金融科技这个词儿终于接了地气。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区域银行的困境也明显。我有个在金融圈混了十几年的朋友说过句糙话:“小银行就像老城区里的杂货铺,熟人生意做得红火,但沃尔玛一来就傻眼。”保定银行现在最头疼的,可能就是如何在不丢掉本地特色的前提下,跟上金融数字化的快车。

有意思的是,他们最近在做的社区银行试点挺让人眼前一亮。把网点开进菜市场旁边,大爷大妈买完菜顺便就把业务办了。柜员能叫出常客的名字,还会提醒王奶奶定期存单到期了。这种人情味,是那些冷冰冰的智能柜员机给不了的。
但你别以为它只会打温情牌。去年他们搞了个“科技金融实验室”,据说挖来了好几个BAT出来的技术骨干。有次和他们的一个项目经理聊天,他说了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我们要做的不是把银行变成互联网公司,而是把互联网变成新的邻里街坊。”
这话听着有点玄,但仔细想想确实在理。现在很多银行数字化转型,动不动就要颠覆这个颠覆那个,结果用户操作流程复杂得像解谜游戏。保定银行倒好,最近上线的刷脸取款,特意在ATM机旁边配了个真人客服,手把手教老年人用——这种“科技+人情”的混搭,反倒成了他们的护城河。
当然问题也不是没有。我有次在他们的一个论坛里潜水,看到不少年轻人抱怨理财产品收益率比不上互联网平台。这确实是个两难:太激进容易踩雷,太保守又留不住客户。说到底,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走钢丝,是所有区域性银行共同的考题。
写着写着突然想起个事。上个月我去保定,特意去了趟他们总行营业部。大厅里有个满头银发的大爷正在教工作人员用保定话怎么说“转账”更通俗易懂。那个画面莫名让人感动——在这家银行里,客户和银行的关系,不像是在办理业务,倒像是在共同经营某种生活。
也许金融的本质就该是这样: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游戏,而是带着烟火气的生活伙伴。保定银行最让我欣赏的,就是它始终记得自己是从哪片土地上长出来的。
(写完看了眼字数,居然扯了这么多。不过说真的,要是所有金融机构都能保留点这种“驴肉火烧精神”,金融业或许会可爱得多。)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