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上海陆家嘴的一家咖啡馆里偶遇了一位老同学。他穿着笔挺的西装,眼里却带着血丝,手里攥着一份被咖啡渍染黄的融资计划书。“又加了杠杆,”他苦笑着对我说,“这次要么上天,要么入土。”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融资杠杆这东西,像极了金融世界的类固醇——能让你瞬间变身超人,也能让你心脏骤停。
太多人把融资杠杆率简单地理解成“借多少钱干多大事”,这种想法天真得令人发怵。在我看来,杠杆本质上是与时间博弈的疯狂游戏。我记得刚入行时 mentor 说过一句糙话:“杠杆就是向未来借钱,但鬼知道未来会不会翻脸不认人。”特别是在当下这个魔幻的时代——美联储加息周期遇上地缘政治黑天鹅,你精心计算的杠杆倍数可能一夜之间变成绞索。
最讽刺的是什么?我们一边在教科书里歌颂杠杆的魔力,一边在现实中目睹它制造灾难。2008年次贷危机还没走远,今年硅谷银行的闪电崩盘又给我们上了一课。这些机构不是不懂风控,而是太相信自己的数学模型能驾驭野兽。就像骑摩托车飙到200码还觉得自己能控制方向——某种程度上,这种自信比无知更可怕。
我偏爱把杠杆比作川剧变脸。正面是光鲜的财务优化工具,背面却藏着嗜血的魔鬼。去年帮一家制造业企业做咨询时,他们坚持要用5倍杠杆扩建生产线。结果呢?现在仓库里堆满滞销产品,每月利息比员工工资还高。最让我困惑的是,明明看到风险预警的红灯在闪,决策者却像被催眠似的继续加码——这种群体性癫狂,或许才是杠杆最危险的部分。

也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杠杆的伦理维度。当资本可以像搭积木一样无限堆叠时,实体经济的根基反而被掏空。我观察到越来越多的企业主陷入怪圈:主业赚钱太慢,索性抵押厂房玩资本游戏。这种“脱实向虚”的诱惑,某种程度上成了经济体的癌细胞。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巴菲特那句被说烂的警告:“只有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但我们现在面对的可能是海啸。在全球债务泡沫膨胀的今天,杠杆早已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或许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用不用杠杆,而在于敢不敢在盛宴高潮时提前放下酒杯——虽然这需要违背人性的克制力。
(写完这段时窗外正好下起暴雨,雨点砸在玻璃上的声音像极了大盘崩跌时的警报。不知道我那位老同学现在怎么样了,也许正对着爆仓的账户发呆,也许已经在筹划下一轮杠杆奇迹。金融这场游戏啊,从来都是旧人哭新人笑。)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