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财变成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游戏
上周和老王喝茶,他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给我看某个银行APP上4.2%的七日年化收益率。”比定期高出一大截”,他眼睛发亮的样子,让我想起三年前第一次买理财产品的自己。
说实话,现在的银行理财早就不是过去那个老实巴交的储蓄替代品了。你得像个侦探一样破解产品说明书里那些”业绩比较基准”、”浮动收益”和”非保本”的真正含义——这让我总觉得不是在理财,而是在玩一场文字解谜游戏。最讽刺的是,越是包装得花里胡哨的产品,往往越让人想起菜市场里给草莓打红光的大妈,本质上都是在制造一种美好的错觉。
我记得去年在某股份制银行买过一款”科技创新主题”理财,结果发现底层资产里混着一堆城投债。客户经理当时信誓旦旦地说”绝对稳健”,后来净值波动时却改口说”早就提示过风险”。这种销售话术的灵活切换,简直比川剧变脸还娴熟。现在每次听到”资产配置”、”风险分散”这类词,我都会下意识地捏紧钱包。
有意思的是,理财产品正在变成当代人的社交货币。饭局上有人说起买了某款私募理财产品,桌上立刻就会弥漫起微妙的羡慕嫉妒——尽管可能根本没人真的了解什么是”量化对冲”或者”雪球结构”。这种对复杂金融产品的盲目崇拜,某种程度上像极了中世纪民众对拉丁文经文的敬畏:因为看不懂,所以更显高贵。

最近我发现了更荒诞的事:某些银行APP已经开始根据用户的持仓金额显示不同的收益率。持仓50万以上的客户能看到4.5%的参考收益,而5万以下的客户只能看到3.8%。这哪是理财,分明是大型行为经济学实验现场。数字鸿沟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在每一个滑动屏幕的瞬间。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理财”这两个字。当银行大厅里摆着咖啡机,客户经理穿着定制西装和你聊资产规划时,本质上和赌场给客人发免费筹码没有区别——都是用仪式感麻醉风险知觉。真正值得投资的,或许不是那些包装精美的产品,而是看穿游戏规则的清醒。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明天有笔理财到期,得赶在九点前打开APP赎回——看,我们都是这场游戏的囚徒,连批判者都不能幸免)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