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租赁不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去年冬天,我在上海陆家嘴的一家咖啡馆里偶遇了一位老朋友。他原本是做实业的,这几年却一头扎进了融资租赁行业。聊起这个选择时,他眼里闪着光:“你知道吗?现在最聪明的企业早就不是想着怎么‘买资产’,而是琢磨怎么‘用资产’了。”
这话让我愣了几秒。毕竟在我们这代人的认知里,租赁总带着点“退而求其次”的意味——钱不够才租,买得起当然要买。但现实正在打脸这种固有认知。
被误解的“高级玩法”
融资租赁本质上是个金融变形金刚。它把“借”和“买”揉碎了重新组合,变成了一种奇妙的中间态。最让我着迷的是它的双重人格:对承租人来说是“借鸡生蛋”的融资手段,对出租人而言却是“以租代售”的营销策略。

我见过太多企业主执着于资产所有权,仿佛那是个金光闪闪的奖杯。但说实话,所有权真的那么重要吗?当你需要一台价值千万的医疗设备,你是愿意一次性掏空现金流,还是更乐意用未来赚到的钱来支付使用费?这个问题就像问一个人是要鱼竿还是要鱼——聪明人选择边钓鱼边造自己的鱼竿。
裂缝中的生机
有意思的是,融资租赁最蓬勃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经济最拧巴的时期。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租赁业务量不降反升;疫情期间,医疗设备租赁成了救命稻草。这种逆周期特性让人不得不思考:也许最保守的金融工具,反而藏着最激进的生存智慧。
现在很多初创企业玩得更溜。他们用租赁的方式试错迭代,今天租十条生产线试水新品类,明天就能退掉九条止损。这种灵活性让重资产行业居然有了轻资产的操作空间——你说讽刺不讽刺?
水温变了
但别以为这是个躺赢的行业。监管政策的摇摆就像上海的天气,昨天还阳光明媚,今天就可能暴雨倾盆。我认识的一些租赁公司老板,办公室抽屉里常备着降压药——既要防着客户违约,又要盯着政策变动,还得琢磨同业竞争,这行当真不是一般人能扛的。
最让我忧虑的是同质化竞争。现在满大街的租赁公司都在抢同样的客户,做同样的设备,打同样的价格战。有次参加行业论坛,听到某老总得意洋洋地说他们今年新增了200台挖掘机租赁业务,我差点没忍住笑出声——这年头,比谁家挖机多难道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吗?
未来的样子
我隐隐觉得,融资租赁的下一个爆发点可能在碳中和领域。那些动辄上亿的光伏设备、储能系统,哪个中小企业买得起?但要是能用发电收益来支付租金,整个商业逻辑就通了。有时候最好的金融创新,就是把不可能的买卖变成可能的租赁。
说到底,这个行业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永远在重新定义“拥有”的价值。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占有资产本身,而是专注于获取资产创造的价值时,商业的玩法就完全不一样了。这种思维转变,可能比任何金融创新都来得重要。
离开咖啡馆时,我那位朋友说了句让我回味很久的话:“我们这行啊,说到底是在帮客户克服‘所有权焦虑症’。”想想还真是,在这个什么都在迭代的时代,也许轻装上阵才是最大的奢侈。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