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老友在中环喝咖啡,他忽然问我:“你说,香港这些理财产品,到底是财富自由的捷径,还是精心包装的陷阱?”这个问题让我愣了几秒——毕竟我自己三年前就栽过跟头。
当时我被某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说服,买了一款号称“年化收益8%”的结构性票据。结果呢?两年锁定期结束后,扣除通胀和手续费,实际收益还不如定期存款。最讽刺的是,那位经理后来跳槽去了竞争对手那里,连句道歉都没留下。
这件事让我开始重新思考香港理财市场的本质。表面上,这里是亚洲最成熟的金融中心之一,产品琳琅满目得像个奢侈品专卖店。但揭开光鲜的包装,你会发现很多产品本质上还是在玩“信息不对称”的游戏。银行客户经理热情推荐的,往往不是最适合你的,而是佣金最高的——这个行业潜规则,几乎没人会当面说破。
我特别注意到一个现象:香港人对“保本”二字有种近乎迷信的执着。但说实话,在现在这个负利率时代,还追求绝对保本,就像在台风天非要打纸伞一样荒谬。真正的风险不是波动本身,而是你的投资期限和风险承受能力根本不匹配。我见过太多退休人士把养老钱投入高收益产品,最后被迫在市场低谷时赎回——这简直是在财务自杀。

最近虚拟资产ETF获批上市,又给这个市场添了把火。但恕我直言,大多数散户根本搞不清这些产品的底层逻辑。他们买的不是投资理念,而是FOMO(错失恐惧症)情绪。记得上个月某科技主题基金发售时,排队认购的市民里,能说清区块链基本原理的恐怕不到十分之一。
说到底,香港理财市场最缺的不是产品,而是投资者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太习惯把决策权交给“专业人士”,却忘了最了解自己财务状况的永远是自己。有时候我觉得,与其花几个小时研究复杂的产品说明书,不如先想明白三个问题:这笔钱我能放多久?最坏情况下能承受多少损失?我的投资目标真的需要这么复杂的方案吗?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产品都是坑。像一些低成本的指数基金其实就很不错,只是被淹没在营销话术的海洋里了。有意思的是,越是简单的策略,反而越少人推荐——大概是因为佣金太低,激发不起销售人员的热情吧。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巴菲特说过的话:“投资很简单,但并不容易。”在香港这个光怪陆离的金融迷宫里,或许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更多选择,而是学会说“不”的勇气。毕竟,真正的财富自由,首先得从打破对“专业光环”的盲目崇拜开始。
(后记:最近开始用最笨的定投策略,睡眠质量反而好多了——这大概就是金融产品最不会告诉你的真相:有时候少赚就是多赚。)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