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陆家嘴的咖啡厅,我撞见一位老熟人正对着笔记本电脑上的K线图念念有词。这位某私募的操盘手——我们就叫他老陈——突然把屏幕转向我:”你看光大这个两融费率,简直是在给投机者发糖果。”他眼睛里闪着那种我熟悉的、混合着贪婪与焦虑的光。
这让我想起2015年夏天,我亲眼见证某个使用两融杠杆的散户如何在三天内把奥迪A6变成奥拓,又用两天把奥拓变成共享单车月卡。当时光大证券的融资利率是8.35%,现在看看他们的促销活动,简直像在情人节甩卖玫瑰花——越是高风险越要包装得诱人。
但真正有意思的不是费率本身。某天深夜我翻看光大证券的研报时突然意识到,融资融券业务最精妙的设计在于它同时满足了两种人的欲望:一种人永远在寻找支点想要撬动地球,另一种人则把账户盈亏当作修行功课。我的大学同学老王属于后者——这个曾经满仓中石油被套十年的男人,现在通过融券做空自己最看好的股票来训练情绪管理,去年居然用这种自虐式操作跑赢了85%的基金经理。
最近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我发现个诡异现象:越是基本面稀烂的股票,融资买入额反而越活跃。这就像在暴雨天专门挑漏雨的屋顶睡觉,还美其名曰”压力测试”。光大证券APP里那些跳动的红色数字,某种程度上成了当代投资者的集体心跳监测仪——有时候我觉得那不是K线图,根本就是群体心电图。

有个反直觉的观察:真正通过两融赚到钱的人,往往不是那些每天计算杠杆倍数的数学天才,而是懂得什么时候该关闭交易软件的”懒人”。就像我认识的一位退休教师,每年只使用两次融资功能:一次在春节后拿压岁钱建仓,一次在立秋当天平仓。五年下来收益曲线比那些天天盯盘的专业人士平滑得多。
现在监管部门要求券商加强风险控制,光大最近上线的智能平仓系统据说能提前0.3秒预判爆仓点。但技术永远解决不了人性问题——就像再先进的刹车系统也挡不住有人要把跑车开下悬崖。每次看到融资余额突破万亿的新闻,我总会想起澳门赌场里那些戴着劳力士掐算下注时机的老赌客,他们和交易室里盯着两融数据的操盘手,本质上可能共享着同一种多巴胺分泌模式。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杠杆”这个词。它不仅是资金放大器,更是人性放大镜。在光大证券的交易系统里,每个融资账户都在上演着同样的故事:有人用杠杆撬开了财富之门,有人却撬开了自己的坟墓。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