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做私募的老王喝酒,他醉醺醺地拍着我肩膀说:”现在人人都在算年化15%,却没人算得清自己熬白的头发值几个点。”这话像根刺扎进我心里——我们办公室那帮90后,午休时讨论收益率的热乎劲,比讨论周末约会还带劲。
你打开任意理财APP,那个看似无所不能的收益率计算器,本质上就是个数字戏法。输入本金、期限、预期收益,啪嗒一声跳出个光鲜数字——但这玩意儿真能算出财富自由吗?我三年前买的某明星基金,计算器显示年化21.8%,直到暴雷那天我才发现,他们把我每月定投的手续费算成了复利收益。
更荒诞的是时间变量的欺骗性。所有人都知道72法则,用72除以年收益率就能算出资产翻倍时间。但去年我亲眼见个哥们拿着这个公式冲进加密货币,72除以400%=18个月翻倍?结果18天后他的本金就缩水72%——数学公式从不计算人性癫狂。
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这些公式正在制造新型焦虑。我媳妇每晚抱着手机反复输入不同参数:如果年化6%,要17年才能换大房子;如果搏到12%,就能赶上孩子留学费用…有次她突然抬头问我:”为什么我们把人生拆解成Excel表格里的负数现金流?”

或许我们该发明个”真实收益率计算器”。除了算钱,还得扣除你盯着K线图浪费的137个小时,折算为时薪后,那些看似光鲜的收益往往瞬间转负。还要加上”机会成本系数”——当你把周末都用来研究技术指标时,错过的那场家庭露营该折算多少情绪收益?
最讽刺的是,所有理财课都教我们计算复利,却没人计算复利思维对生活的侵蚀。我认识个财务自由的大佬,他现在看日落都下意识计算光影变化速率——这种思维异化,计算器能给出赎回公式吗?
所以下次看到收益率公式时,不妨多敲个等号:在财富增长的背面,你是否正在透支某种更珍贵的东西?毕竟人生最大的复利,不该只是银行卡余额的指数曲线。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8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