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深圳湾创业大街的咖啡馆里,我目睹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对话。两个穿着格子衫的年轻人正对着一位投资人激情澎湃地讲解:”我们的项目就像氟元素——最具反应活性,能颠覆整个市场!”投资人慢悠悠搅动着拿铁:”那我建议你先学学氦元素,毕竟泡沫总是要往上飘的。”
这场荒诞的对话却让我突然意识到,现在的创投圈正在经历一场奇特的”元素周期表崇拜”。从锂电到硅基芯片,从稀土到氢能源,资本突然开始用化学老师的视角审视每一个项目。但问题在于,大多数人都只记住了高中化学课本的前20个元素。
我记得三年前接触过一个石墨烯项目。创始人拿着试管向我展示材料特性时,手指都在微微颤抖——不是激动,而是连续72小时没合眼的生理反应。当时所有投资机构都在追捧”新材料赛道”,但没人愿意理解从实验室到量产之间隔着多少个诺贝尔奖级的难题。最后这个项目被包装成”黑金之王”,融了五轮后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了B轮死亡的统计数字里。
最讽刺的是,真正改变世界的元素往往藏在周期表的角落里。就像钕元素支撑着所有永磁电机,铟元素决定着显示屏的命脉,但这些”幕后英雄”从来不会出现在路演PPT的炫酷动画里。资本总是追逐着最闪亮的符号,却忽略了真正的反应发生在那些不起眼的原子序数之间。

有个做催化剂的朋友说过特别精辟的话:”投资人总想找能点石成金的哲人石,但现实是我们要在37种过渡金属里找到效率提升0.5%的组合。”这种微妙的优化工作根本不具备故事性,却构成了现代工业真正的护城河。
现在最让我担忧的是元素投资正在形成的”氪金效应”。某些机构打着”布局元素周期表”的旗号,实际上是在玩元素连连看的赌博游戏。去年稀土板块火热时,我亲眼见到某个基金经理一边查着维基百科一边下单。这种荒诞场景让人不禁怀疑,我们到底是在投资科技未来,还是在元素扑克牌里寻找下注号码?
或许真正的元素天使应该具备炼金术士的耐心。就像当年铝比如金还昂贵的时代,谁又能预料到后来每个易拉罐都装着这种曾经的贵族金属?有时候价值投资恰恰需要反元素周期表的思维——在无人问津的原子角落里,藏着改变世界的关键密钥。
最近我开始关注钪元素的应用突破。这个排在21位的过渡金属既不像锂那样万众瞩目,也不像稀土那样充满地缘政治色彩,但在某些合金应用中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特性。当然,给投资人讲这个故事时,我得先准备好三分钟的元素科普——这大概就是当代技术投资最真实的写照。
说到底,元素投资终究是关于人的炼金术。再完美的原子排列也需要有温度的双手来实现价值,而这恰恰是冷冰冰的周期表永远无法教给我们的秘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