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避险成为潮流:我为什么对美债保持警惕
去年冬天在东京银座和一位对冲基金老友喝威士忌时,他盯着杯中的冰球突然说:”现在连出租车司机都在讨论美债收益率曲线倒挂,这市场是不是该转向了?” 那一刻我意识到,当某种投资工具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时,往往是最需要保持清醒的时候。
安全资产的危险诱惑
所有人都告诉你美债是”全球最安全的资产”,但很少有人提及这种安全性的代价。我曾在2018年做过一个实验:将30%的资产配置在10年期美债,结果两年后发现,算上汇率损失和通胀侵蚀,实际收益率为负。更讽刺的是,当时身边那些嚷嚷着”避险”的同行,其实连TIPS和普通国债的区别都搞不清楚。
现在收益率站上5%确实诱人,但别忘了2020年时这个数字还不到1%。这种剧烈波动本身就在解构所谓”安全资产”的神话。我总怀疑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就像个黑洞——现在每个月缩表600亿美元,但真遇到危机,QE4会不会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快?

流动性的幻觉
最让我不安的是众人对流动性的盲目崇拜。确实,美债市场日交易量超过6000亿美元,但2020年3月的”熔断危机”还历历在目——当时连最期限的国债都出现流动性枯竭。我的交易员朋友苦笑着说:”所谓流动性,就是在你需要时突然消失的东西。”
特别是对于中国投资者,还要面对更隐蔽的陷阱。去年帮某家族办公室做跨境配置时发现,很多人根本分不清直接持有、ETF和离岸结构化产品的区别。有个客户买了某外资行发行的”挂钩美债结构性票据”,最后收益还赶不上货币基金——光管理费就吞掉了1.2%。
逆向思考的时刻
或许我们现在最该问的不是”如何投资美债”,而是”为什么这个时候所有人都想投资美债”。当CNBC主持人开始用”无风险收益”来形容5%的国债收益率时,我闻到了一种熟悉的味道——2007年人们也说CDO是”安全的高收益资产”。
我越来越倾向于采取”非典型配置”:要么极端短期(持有到期应对特定现金流需求),要么超长期(赌利率长期下行)。中间那段拥挤的交易,留给算法和央行们去博弈吧。毕竟真正的风险从来不是波动本身,而是当你需要退出时,发现所有人都在同一个出口挤。
记得那位东京的老友最后说:”避险的本质,是给自己买一份看清真相的时间。” 现在每次看到美债认购火爆的新闻,我都会想起威士忌杯中那个缓缓融化的冰球——最安全的表象下,往往藏着最彻底的改变。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