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绿色投资”撞上浙江人的生意经
上周和一位做实业的老友喝茶,他突然问我:“你说现在搞环保的公司,到底是真菩萨还是假和尚?”没等我回答,自己先笑了,“就像我们浙江那家华汇能源环境,名字起得跟慈善机构似的,可人家去年净利润涨了三十多个点——这年头,做善事比搞房地产还赚钱?”
这话糙理不糙。我翻过华汇的财报,他们的业务版图很有意思:一边做着传统能源项目的投资运营,另一边又在光伏、储能这些新能源领域布局。这种“左右互搏”的战略,倒很符合浙江商人骨子里的实用主义——既不当激进的环保先锋,也不做顽固的守旧派,而是在新旧能源的夹缝里精准地找钱赚。
记得去年参加长三角环保峰会时,遇到他们一位项目经理。酒过三巡后坦言:“我们搞污水处理项目,前期赔本赚吆喝,真正利润在后续十年的运营维护——就像剃须刀卖刀架赚钱刀片一个道理。”这话让我愣了半天,原来绿色生意经里藏着这么传统的商业模式。
最耐人寻味的是他们的政商关系。某次看到他们中标某地固废处理项目,中标价居然比第二名高出15%。后来才想明白——人家打包了整套数字化管理方案,连垃圾车路线都给你优化到省油20%。这种“用技术溢价替代价格战”的打法,倒是给同行出了道难题:跟吧,技术储备不够;不跟吧,眼睁睁看着高端市场被蚕食。

不过话说回来,这类企业的悖论也在于此。当环保成为生意,那些真正需要长期投入却难见回报的研发——比如更难降解的污染物处理、碳捕捉技术的商业化——到底能分到多少资源?我注意到华汇近三年的研发投入增速,其实落后于营收增长。这难免让人担心,他们会不会最终变成又一家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把“环保”做成了新时代的房地产?
前两天路过他们参建的某工业园区,看见屋顶光伏板在梅雨间隙的阳光下反着光。突然觉得浙江商人的智慧或许就在于:他们从不把环保当成道德命题,而是看作供应链上需要优化的一环。这种去掉理想主义滤镜的务实,虽然少了些情怀,却可能才是可持续的商业路径。
只是偶尔会想,当每个环保项目都要用ROI(投资回报率)来丈量,我们会不会错失那些暂时看不见利润却真正重要的突破?就像二十年前没人算得清互联网的价值,今天的某些前沿环保技术,或许正在同样的质疑中等待属于它们的时代。
(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