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了十几年期货的老炮儿喝酒,两杯下肚他突然苦笑:“现在交易所收的保障基金,比我去年亏损的还多。” 这句话像根刺似的扎在我心里——我们亲手搭建的安全网,会不会正在扼杀市场的野性?
我至今记得2008年那次穿仓事件。某个做铜的朋友因为杠杆爆仓倒欠期货公司八十多万,当时还没有强制保障基金,期货公司咬着牙和他签了五年分期还款协议。现在回想起来,那种刀口舔血的恐惧感,反而让每个交易员都绷紧了风险控制的弦。而如今看着交易结算单上每月自动扣缴的保障基金,总觉得像买了份不知道能否理赔的保险。
有个反直觉的现象可能很多人没注意到:保障基金规模越是膨胀,散户的冒险倾向反而越明显。去年某期货公司做过统计,账户净值低于10万的投资者中,有67%的人最大回撤超过80%——这简直是在赌场里玩俄罗斯轮盘。某种程度上,制度性保护消解了市场本身的敬畏感,就像给蹦极运动强制配备三重安全绳,结果就是更多人敢做空中转体三周半的高危动作。
最吊诡的是保障基金的征收逻辑。现在按成交额的亿分之五收取,意味着高频交易者实际上补贴了低频重仓者。我认识个做程序化的团队,每年光保障基金就要交二十多万,但他们最大回撤从来不超过15%。而某个常年满仓梭哈的煤老板,去年爆仓三次却从保障基金获得近百万元赔付。这种风险定价的错位,总让我想起用素食者的饭票给肉食者发补贴。

最近区块链衍生品市场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去中心化交易所根本不设保障基金,但通过智能合约实现逐笔清算+超额抵押,反而把穿仓率控制在传统市场的三分之一。这或许揭示了问题的本质:我们太专注于事后补偿,却忽视了事前风控机制的革新。就像忙着给漏水的船配更先进的抽水机,而不是先去修补船底的破洞。
有意思的是,保障基金的管理细则里藏着个黑色幽默:单个投资者最高获赔限额是账户权益的90%。这意味着如果你100万本金亏到只剩10万,最多只能拿回9万补偿——这种设计原本是为防止道德风险,但实际上却制造出“九死一生”的荒诞剧。我总想象某个绝望的投资者盯着这条款苦笑:原来我的痛苦只值90%的折扣价。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保障”的含义。真正的保护不该是温柔的钱袋子,而是冰冷的纪律锻造厂。就像最好的救生员不是堆满泳池边的救生圈,而是让每个下水者都清楚记得:深水区从来不承诺仁慈。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