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加拉的资本赌局:繁荣背后的裂缝与我的困惑
说实话,第一次有人跟我提“去孟加拉投资”的时候,我差点把咖啡喷出来——不是出于傲慢,而是本能的不解。那个常年和洪水、政治动荡挂钩的地方?但三年前,因为一个能源项目的尽调,我在达卡待了整整两个月。回来之后,每当有人用那种“又发现一片蓝海”的兴奋语气谈论这里,我总会想起潮湿闷热的午后,街头同时驶过的奔驰和人力三轮车。这种撕裂感,成了我对孟加拉最深刻的注脚。
“机遇”这个词,在达卡的口语里仿佛带着双重含义。政府拼命推销他们的经济特区、税收减免和年轻劳动力——这些都没错,孟加拉确实像二十年前的中国,满大街都是渴望改变的年轻人。但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另一种“机遇”:系统性漏洞的套利空间。我见过本地商人笑着告诉我:“在这里,合规成本比贿赂成本高十倍。”他眨眨眼,补充道:“当然,你得知道钱该塞给谁的司机。”这种赤裸裸的坦诚,比任何投资白皮书都更有冲击力。
服装制造业是最常被吹捧的案例。没错,H&M和Zara的标签背后是数百万孟加拉女工。但当我参观一家获得“国际合规认证”的工厂时,消防通道依然被成品箱堵塞——经理的解释是“临时堆放,明天就清”。墙上贴着的劳权海报崭新得像是我们到访前半小时才贴上的。最讽刺的是,这种荒诞成了某种心照不宣的共谋:西方品牌需要低价产品,本地工厂需要订单,政府需要就业数据,于是所有人默契地表演着一场名为“进步”的戏码。
我逐渐意识到,在孟加拉赚钱的逻辑和道德感必须重新校准。这里不适合那些抱着“ESG投资指南”照本宣科的人。有个做物流的浙江老板跟我说过一句糙话:“在这里做生意,得像在菜市场挑鱼——既要盯着新鲜度,也得接受满手腥味。”他三年前押注吉大港的仓储,现在回报率惊人,但每周仍要应付不同部门“突然”的消防检查。这种博弈成本,根本不会体现在任何公开报表里。

当然也有人真正相信长期主义。我遇见过一个德国工程师,他在偏远村庄用太阳能微电网改变生活,眼神里带着传教士般的光——直到他的变压器连续三次被当地势力恶意破坏。“他们不是反对进步,”他苦笑着摇头,“只是要我明白该找谁‘合作’。”这种天真的溃败,比赤裸的腐败更令人窒息。
或许最让我困惑的是这个国家的矛盾生命力。一边是手机支付覆盖率飙升,另一边是法院因为停电被迫休庭;一边是精英阶层在五星酒店讨论区块链,另一边是渔民因为河流污染失去生计。这种并行不悖的魔幻现实,让所有宏观经济学模型都显得苍白。有次我和当地一位教授喝酒,他半醉地说:“我们不是在发展,而是在不同时空里跳跃式穿行。”那一刻我觉得,这比任何智库报告都更接近真相。
所以现在听到有人兴奋地讨论“孟加拉红利”,我总会多想一层:你看到的究竟是人口结构红利,还是制度套利红利?是真正的市场机遇,还是击鼓传花式的投机游戏?这个国家像一颗裹着糖衣的苦药,甜味诱人,但核心的苦涩只有咽下去才知道。也许最终答案取决于一个问题:你愿意为盈利底线付出多少灵魂折旧费?
(写完重读时,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太过悲观了。但这就是真实的观感——投资本质上是一场带着镣铐的舞蹈,而在某些地方,镣铐格外沉重些。)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