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祭坛上的献祭仪式
基金账户开立的那天,我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忽然想起幼时随祖母去庙里上香的情形。香客们将纸币投入功德箱时脸上那种混杂着虔诚与贪婪的神情,竟与此刻的我隔着屏幕相互映照。所谓理财,不过是把朴素的迷信升级为数据化的占卜,把香火钱换作了管理费。
某私募的朋友酒后吐真言,称他们的核心策略不过是”在韭菜地里精准收割”。这话虽糙,却撕开了温情脉脉的理财面纱。你看那些基金宣传册上西装革履的基金经理,与其说是金融精英,不如说是现代萨满——他们用K线图代替龟甲,用年报替代筮草,却同样进行着概率的游戏。去年重仓新能源的痛楚记忆犹新,那些曾经被吹上天的赛道基金,如今在账户里瘫软如泄气的皮球。
最讽刺的莫过于所谓”长期持有”的咒语。这让我想起被套牢的王处长,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账户凝视那抹环保绿,像极了等待戈多的流浪汉。我们一方面嘲笑大妈们抢购黄金的盲目,另一方面又对量化模型呈现的彩虹屁深信不疑。其实都是在寻找某种确定性幻觉,只不过我们的图腾柱换成了夏普比率和阿尔法系数。
当下算法推荐的基金组合,本质上与庙门口解签的瞎子无异。都是通过模糊话术给人安慰,差别只是瞎子用周易算法,APP用机器学习算法。我见过最精妙的骗局,是某明星基金把止损线设在0.8元——这数字巧妙地卡在让人肉痛又不至于彻底绝望的阈值,完美利用行为金融学的锚定效应。

或许我们该承认,基金账户从来不是理财工具,而是当代人的精神按摩仪。每次定投都是在焦虑旋涡里扔下的救生圈,每份持仓都是对抗无常生活的符咒。那些跳动的小数点后两位数字,早就不再是货币单位,而是量化我们恐惧与希望的现代舍利子。
夜深时我常盯着账户明细发笑:管理费、托管费、申购费、赎回费…这套精密设计的收费体系,比任何宗教的十一税都来得巧妙。我们这些自以为聪明的现代人,终究还是在数字祭坛上献祭着自己的劳动所得,祈求着复利之神偶然的垂青。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