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咖啡馆偶遇一位老同学,他兴奋地向我展示他的”颠覆性创业计划书”——又一个共享经济平台。看着他眼中闪烁的光芒,我不忍心告诉他,这已经是今年第三个向我推销”共享XX”概念的创业者了。这让我不禁思考:为什么大多数人创业赚不到钱?或许我们都被某种集体幻觉所绑架了。
创业的第一重幻觉:创新执念
创业圈有个奇怪的现象——人人都想成为下一个乔布斯,却没人愿意做第二个山姆·沃尔顿。我们被”颠覆性创新”的神话洗脑太深,以至于忘记了商业的本质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制造新概念。
记得2018年我参与过一个智能家居项目,团队花了半年时间开发”通过眼球转动控制窗帘”的技术。当我们骄傲地向潜在客户展示时,一位家庭主妇困惑地问:”为什么不用手拉一下?”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叫”为创新而创新”的陷阱。

真正的赚钱机会往往藏在最不起眼的传统行业里。我认识一位在二线城市做传统洗衣店的朋友,他没有APP,没有物联网概念,只是把收衣点设在社区便利店,提供72小时取衣保证,现在月净利润超过大多数科技创业公司。
需求幻觉:你解决的问题真的存在吗?
大多数创业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解决了一个不存在的问题。我曾参与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产品讨论会,团队花了三小时争论”如何让用户更方便地在电梯里给手机充电”,却没人问”谁会在电梯里充电?”
判断真实需求的简单方法:看看人们在你的产品出现前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如果答案是”他们根本不在乎这个问题”,那么你的创业idea可能危在旦夕。
去年认识一位做高端宠物鲜食的创业者,她的市场调研方法很特别——每天早晨去高档小区遛狗,和宠物主人闲聊。三个月后,她发现这些”目标客户”最关心的不是食材多有机,而是”怎么让狗不挑食”。于是她调整产品方向,现在生意红火。
规模化的迷思:小而美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创投圈最危险的教条莫过于”快速扩张”。我们被独角兽的故事催眠,却忽略了绝大多数成功企业都是从小做起,缓慢成长。
我叔叔在县城开了家五金店,三十年如一日地服务方圆五公里的居民。没有融资,没有上市,但每年稳定盈利,买了三套房,送两个孩子出国留学。这种”不起眼”的成功,在创业神话中很少被提及,却是更可复制的模式。
有个反直觉的发现:刻意限制规模有时反而能提高盈利能力。上海有家只做周边3公里外卖的私房菜,因配送范围小,食材损耗极低,利润率反而比那些全国扩张的外卖平台高得多。
效率陷阱:当优化成为目的
现代创业者太沉迷于”优化”——转化率、留存率、漏斗模型…这些当然重要,但当你开始为提升2%的指标投入50%的精力时,可能已经偏离了赚钱的本质。
我见过最讽刺的例子:一个电商团队花20万开发了一个能节省5秒结账时间的系统,按他们的流量计算,需要87年才能收回这笔投资。有时候,最赚钱的决策反而是停止某些”优化”。
创业赚钱的朴素真理
经过这些年观察数百个创业案例,我发现能持续赚钱的生意往往遵循几个简单原则:
1. 解决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们愿意付钱的问题
2. 在你能够掌控的范围内起步
3. 现金流比概念重要十倍
4. 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不
下次当你被某个”改变世界”的创业想法激动得睡不着觉时,不妨先回答三个问题:现在谁在为这个问题付钱?他们付多少钱?为什么选择你而不是现有解决方案?
赚钱的创业不需要改变世界,只需要让某个特定人群的生活稍微方便那么一点点——这一点点,就是利润所在。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