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这碗鸡汤,我喝到第三口就吐了
凌晨三点的共享办公空间里,Jason第27次修改BP时,我突然想起老家巷口那个坚持用煤炉烤红薯的大爷。他总说电烤箱烤不出糖心的焦香,却在去年冬天默默添置了智能温控设备——这大概是我见过最真实的创业寓言。
(一)
人们总爱把创业故事包装成英雄史诗。记得在某个创投沙龙,我亲眼见到某位”连续创业者”把失败三次的经历吹嘘成”九死一生的试错成本”,台下年轻人眼里闪烁的崇拜光芒,活像看到当代普罗米修斯。可真相是什么?他第一次倒闭是因为挪用公款买比特币,第二次是抄袭竞品被告到破产,第三次干脆卷了合伙人的钱跑去普吉岛冲浪。
这让我意识到,创业圈最成功的商业模式,或许是贩卖励志幻觉。就像健身房的年卡,卖的不是器械,是对”更好的自己”的期许。有个做知识付费的朋友跟我算过账:教人”如何年入百万”的课程,销量永远是正经商业课程的37倍。

(二)
去年帮朋友收拾倒闭的文创公司时,在仓库角落发现3000个印着”初心”的帆布包。这黑色幽默让我想起投资人老徐的名言:”现在创业者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是把’坚持’这个词的偏旁部首都熬没了还在死撑的能力。”他办公室挂着幅字——”向死而生”,据说是某个烧光两千万后靠直播卖课翻身的创业者送的。
有个现象很有趣:路演PPT里”颠覆行业”的出现频率,与公司实际营收成反比。就像我认识的那些每天在朋友圈发”凌晨四点的北京”的创始人,后来发现他们只是把时差调成了西海岸——为了配合海外资方的Zoom会议时间。
(三)
真正让我对创业故事免疫的,是目睹某母婴电商CEO的蜕变。天使轮时她哽咽着讲述”为天下母亲谋福祉”的愿景,B轮路演变成”千亿级蓝海市场”,等到Pre-IPO阶段,PPT上只剩下一行加粗的”毛利率83%”。这让我想起华尔街之狼里那个卖钢笔的经典问题——有时候我们沉迷于”解决痛点”的叙事,却忘了商业的本质就是找到愿意买单的傻子。
如今看到”从车库到纳斯达克”的故事,我总会下意识算算概率。比被雷劈中高0.7%,比中彩票低23%,但比在A股碰到良心上市公司的几率还是高出不少的。有个做尽调的朋友发明了个”眼泪指数”:创始人讲述创业艰辛时流泪的真实性,与公司财务造假的概率呈正相关。
(尾声)
最近总经过那个红薯摊,大爷新装了扫码支付,却坚持在二维码旁边手写”甜度不足包换”。这大概就是创业最健康的模样:保留着偏执的匠气,却也懂得向时代低头。那些真正活下来的创业者,往往是最早摘掉”改变世界”胸牌的人。
所以下次再看到”估值百亿”的创业神话时,建议你像品鉴红酒那样——先晃一晃杯子,看看挂杯的是梦想,还是泡沫。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