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柜里的乌托邦:当永生成为富人的特权游戏
几年前我在拉斯维加斯参加科技峰会时,偶然在某个after party听到两个风投大佬的对话。其中一人晃着威士忌说:”我去年签了阿尔科的协议,就当买了份终极保险。”另一个大笑:”得了吧,你那具破身体就算冻起来,三百年后解冻也就是个需要换全身零件的古董车。”
这段对话像根刺一直扎在我脑子里。我们谈论的可不是什么科幻小说情节——在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那个不起眼的仓库里,整整157个装着”病人”(他们坚持不用”尸体”这个词)的液氮罐正在-196℃的环境里等待着渺茫的复活机会。每个罐子里的居民都支付了20万美元起步的”会员费”,这还不包括后续的永久保存年费。
最让我毛骨悚然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这套体系折射出的永生经济学。当硅谷精英们一边高唱”改变世界”的赞歌,一边悄悄给自己预订冷冻舱位时,某种新的阶层隔离正在形成——这次划分的不是财富或地位,而是时间的所有权。你能想象吗?未来某天,某个亿万富翁从冷冻中苏醒,发现自己的曾曾曾孙辈还在为偿还他的冷冻维护费而打工?
阿尔科基金会官网上的宣传语写得特别有意思:”给未来一个机会”。但说实话,这更像是一场豪赌——赌未来文明不仅掌握复活技术,还愿意耗费巨大资源复活一群来自”原始时代”的人类。我总忍不住想,如果真到了那一天,未来人类看到这些冰冻舱时的反应,大概就像我们现在看到埃及法老的金字塔:既惊叹于这种执念,又困惑于这种对永生的幼稚迷恋。
有个细节特别讽刺:阿尔科要求会员必须在被宣布法律死亡后尽快开始冷冻程序,但实际操作中,从死亡到完成冷冻往往要耗费数小时。这意味着所谓”完美保存”从第一步就打了折扣。某种程度上,这简直是人类面对死亡时慌不择路的真实写照——我们宁愿相信一个存在明显缺陷的解决方案,也不愿接受彻底的消亡。
也许真正值得冷冻保存的不是肉体,而是某种更珍贵的东西。去年整理祖父遗物时,我发现他手写的食谱里夹着张字条:”最好的永生是有人愿意重现你的味道”。比起躺在液氮罐里等待渺茫的科技奇迹,或许我们更该思考如何让当下的生命产生足够延续的涟漪。

毕竟,如果未来世界真的美好到值得复活,那它大概率不会需要一群冷冻了几个世纪的”原始人”来指手画脚;而如果那个未来糟糕到需要依靠复活古代富豪来拯救,那我们现在的冷冻行为,不过是在给自己预订一张地狱列车的延后座席而已。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