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单位:那些数字背后的集体幻觉
我有个朋友,去年把全部积蓄投进某网红基金。当时她兴奋地给我看手机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你看,今天又涨了2.3%!”今年再见时,她苦笑着把同一支基金的走势图推到我面前——那条曾经昂扬向上的曲线,现在像被踩塌的弹簧。最讽刺的是,她至今说不清自己持有的”1.35万份”到底意味着什么,就像大多数基民其实从未真正理解过,他们每天申购赎回的”基金单位”究竟是何物。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集邮。每张邮票都有面值,但真正的价值永远取决于邮市里那群人的集体狂热。基金单位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邮票?那个看似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的数字,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集体幻觉——我们用真金白银交换虚拟份额,然后共同相信这些数字能不断增殖。
有意思的是,基金公司总爱把单位净值包装成科学计量工具。但你去翻翻那些暴跌时暂停赎回的公告,就会发现这玩意儿关键时刻根本不像标尺,倒更像魔术师手里的扑克牌。去年某量化基金单日暴跌47%时,基金经理对着镜头解释”流动性枯竭导致净值失真”,这话翻译成人话就是:当所有人都想同时逃跑时,门口只会剩下踩踏后的鞋印。
我越来越觉得基金单位制是现代金融最伟大的心理骗局。它把不可分割的资产组合切成标准化碎片,让散户产生”我在参与专业投资”的错觉。实际上呢?你花五万块买下的五千个单位,在基金经理眼里不过是报表上又一个待归类的数字。真正决定这些碎片价值的,从来不是底层资产的质量,而是第二天九点半开盘时,会有多少新韭菜带着更多现金涌入。

最近元宇宙地产基金开始发售单位份额,把虚拟土地切成百万份出售。某个买了0.0001个单位的朋友信誓旦旦:”这次绝对提前布局了数字资产”。我看着他那份价值328元的权益凭证,突然意识到基金单位的终极魔力——它甚至能让人类对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产生所有权幻觉。
或许我们应该回归最原始的思考:当你用辛苦赚来的钱换取某个抽象数字时,买的究竟是资产份额,还是参与一场集体梦游的入场券?下次申购前不妨做个实验——把交易界面想象成赌场的筹码兑换处,那些跳动的小数点是不是突然真实了许多?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自己定投了三年的基金单位净值还在水下趴着呢。得,这就去把自动扣款关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