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江湖里的「佛系玩家」:众禄的生存悖论
前两天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突然问我:”你说现在还有谁记得众禄基金?” 我捏着酒杯愣了半天——这家曾经喊着”让基金投资更简单”的公司,就像个突然消失在饭局的老朋友,你甚至想不起他最后一次发言是什么时候。
这让我想起2015年在陆家嘴参加金融科技峰会时见过的场景。当时众禄的展台挤满了咨询智能投顾的年轻人,而现在他们的APP更新日志还停留在去年秋天。某种程度上,众禄的处境折射出中国基金销售行业的荒诞现实:当所有人都在追逐爆款基金时,那个最早提出”组合投资”理念的先行者,反而活成了行业里的隐形人。
慢半拍的生存哲学
必须承认,我至今仍保持着在众禄定投的三只基金组合。不是因为他们业绩多出色(实际上近三年年化收益也就8.7%),而是喜欢他们那种近乎固执的”反网红”气质。当天天基金网把申购费率打到一折时,众禄还在坚持收0.15%的投顾服务费;当支付宝把基金买卖做得像玩游戏消消乐时,他们的APP界面还保持着2018年的交互设计。

这种慢半拍或许暗藏智慧。去年某百亿爆款基金清盘时,我的众禄组合虽然也跌了12%,但至少不会让人半夜惊醒查看净值。他们的FOF基金经理在某次直播中说漏嘴:”我们追求的不是超额收益,而是避免毁灭性错误。”这话听着保守,但现在回头看,多少带着点先知般的悲凉。
智能投顾的中国式悖论

2016年他们推出”薛定谔的猫”智能投顾时,我试投了5万元实验仓。算法每周自动调仓的频率让人眼花缭乱,但最终跑输我自己瞎买的沪深300指数基金3个百分点。有趣的是,当我准备赎回时,系统弹出的风险测评问卷里有个问题:”如果投资亏损导致失眠,您会选择?”——这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提问,比他们的算法本身更让我记住至今。
或许众禄早就看透了:在中国做智能投顾,本质上卖的不是算法而是情绪按摩。当某家互联网平台用”大数据选基”噱头收割流量时,他们却默默把投顾服务热线延长到晚上9点。有次我故意测试客服,问了个关于夏普比率计算的白痴问题,对方居然真的用十分钟解释计算公式——这种老派的服务坚持,在当下这个扫码关注公众号才能提问的时代,简直像出土文物般珍贵。
生存夹缝中的微光
不得不说的是,去年底他们悄悄上线了”防剁手”功能挺有意思。设置每月定投后系统会自动锁定申购按钮,想要追涨杀跌得先通过一套心理测试题。这个带着行为金融学幽默感的设计,某天凌晨真的阻止了我冲动认购某只科创板基金——后来那基金三个月跌了27%。
有时候我觉得众禄像基金界的”守夜人”。当行业都在狂欢时,他们举着风险警示的灯笼站在角落;当潮水退去时,反而看见他们早在沙滩上插好了救生圈。虽然他们的年报显示管理规模连续三年下滑,但客户留存率却逆势涨到68%,这组矛盾数据或许暗示着:总有些投资者厌倦了赌场式的刺激,开始寻找能让人睡着觉的投资方式。
今夜第137次打开众禄APP,那个穿着中山装的虚拟理财顾问依然在首页微笑。突然觉得,在这个连基金直播都开始打赏刷火箭的时代,能坚持不搞噱头本身就是种叛逆。就像上海弄堂里坚持用算盘的老会计师,你可以笑他落伍,但永远不用担心他会给你的资产负债表注水。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