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创业:在风口与深渊之间走钢丝的人
(一)
去年冬天在杭州一家24小时咖啡馆里,我撞见个有趣的场景:凌晨三点,两个黑眼圈深重的年轻人对着电脑屏幕突然击掌欢呼,邻座打瞌睡的流浪画家被惊醒后嘟囔了句”又一个想当马云的”。他们显示器上的K线图我认识——正是当时大火的Web3.0概念股,而桌上摊开的商业计划书扉页赫然写着”闫创业”三个字。
这名字最近三年我在创投圈听了不下二十次。从区块链到元宇宙,从AI绘画到短剧出海,每个风口都能看见他注册新公司的消息。但奇怪的是,从来没人说得清他到底靠什么赚钱。
(二)
闫创业们构成了中国商业版图里最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像传统企业家守着实体产业,也不像互联网大佬构建生态闭环,而是像嗅觉灵敏的猎犬,专门扑咬资本市场的血腥味。我认识的老牌投资人王总有个刻薄比喻:”这些人是商业社会的游牧民族,带着PPT帐篷逐水草而居。”

但这样的生存方式正在遭遇挑战。上周参加某创投闭门会,听到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某知名风投的尽调清单里新增了”创始人是否改过名字”的背调项——据说因为发现三个不同赛道的明星项目,实际控制人都是同一位”连续创业者”。
(三)
我跟踪观察过七个闫创业的案例,发现个吊诡的生存法则:他们最核心的能力不是创造价值,而是制造时间差。当普通人还在理解新概念时,他们早已完成公司注册、媒体通稿和天使轮签约。就像去年大模型热潮里,有人能在ChatGPT发布72小时内,就带着”中文领域首个垂直模型”的路演PPT出现在深圳湾的会议室。
这种超能力背后是套精密运转的”风口套利”机制:用高校实验室的论文当技术背书,找外包团队做演示DEMO,再包装几个海归头衔——整套流程最快两周就能量产一个科技项目。某次酒醉后,有个从业者跟我炫耀:”我们这行比的就是谁先把’颠覆性创新’这个词写进BP。”
(四)
但硬币的另一面更值得玩味。去年在某二线城市政府的招商晚宴上,我亲眼见证过荒诞一幕:五个不同开发区的招商局长围着个穿优衣库的年轻人敬酒,只因他名片上印着”量子计算应用项目负责人”。后来私下聊天才知道,这位”科学家”三个月前还在做跨境电商培训。
这种魔幻现实背后,暴露的是整个创新体系的评价困境。当地方政府需要高科技政绩,投资机构需要新故事续命,媒体需要流量爆点时,闫创业们就成了多方共谋的最佳道具。就像我认识的那位连续失败六次仍能拿到投资的创始人说的:”现在判断项目好坏的标准,早就从’能不能盈利’变成了’能不能让下个接盘侠相信能盈利’。”
(五)
有个细节一直萦绕在我心头。某次陪朋友考察AI养殖项目时,在河北某县城的创业园区看到面”明星企业”照片墙。二十个相框里,竟有七个挂着闫创业不同时期的证件照——从共享单车到区块链再到碳中和,每张照片里的他都穿着同款蓝衬衫,只是P图痕迹越来越明显。
这或许就是中国式创业的黑色幽默:当创新变成一场盛大的cosplay,当估值成为比利润更重要的KPI,那些真正埋头研发的人,反而成了商业丛林里格格不入的异类。就像我认识的那位做了八年工业软件的工程师说的:”现在投资人听到’三年不融资’的表情,就像听说有人要徒步穿越撒哈拉。”
(尾声)
上个月在虹桥机场,我偶然瞥见电子屏滚动播放着某创业大赛获奖名单。排在首位的项目介绍写着:”元宇宙+乡村振兴+硬科技三重赛道颠覆者”,而创始人一栏,熟悉的三个字在LED冷光下微微闪烁。
取登机牌时,前面穿格子衫的年轻人正在电话里激动地说:”这次绝对是真的蓝海…”他背包上别着的七个不同孵化器徽章相互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极了这个时代创新泡沫破裂的声音。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