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行不再只是银行:常熟农商行的乡土叙事与时代悖论
去年秋天,我去常熟出差,偶然走进一家农商行的网点。大理石地面光可鉴人,智能柜员机闪烁着蓝光,但最吸引我的是角落里那位满头银发的柜员——她正用当地方言耐心地向一位老农解释手机银行的操作。老人粗糙的手指在屏幕上迟疑地滑动,脸上写满了困惑与期待。这个场景莫名让我心头一颤,仿佛看到了中国金融现代化进程中最真实的缩影。
常熟农商行这些年总被业内人称作”小而美”的典范,但我觉得这个标签反而掩盖了更深层的矛盾。他们2022年净利润增速超过25%的财报令人惊艳,可当我翻看其贷款结构时发现,涉农贷款占比仍保持在70%以上——这数字漂亮得几乎不像这个时代的产物。在各大银行纷纷追逐科技企业、消费金融的浪潮中,这种坚持究竟是一种情怀,还是精明的战略选择?
我认识的一位支行行长说过段耐人寻味的话:”我们服务的很多客户,存折比银行卡用得更顺手,但他们却是镇上最懂供应链金融的纺织厂老板。”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撕扯,恰恰构成了农商行最独特的竞争优势。别的银行在CBD争抢白领客户时,他们深耕的”毛细血管”网络——那些乡镇的小微企业、家庭作坊、农产品合作社,反而成了抵御经济周期波动的护城河。
不过最近我察觉到某种危险的信号。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推进,农商行原本引以为傲的线下优势正在被重新定义。上个月在常熟下辖的梅李镇,我看到卖桂花糕的摊主都在用数字钱包收款。这让我不禁怀疑:当金融科技真正渗透到乡土社会的每个角落,这些区域银行是要固守”本地化服务”的叙事,还是必须直面与互联网巨头的正面竞争?

有个值得玩味的现象:常熟农商行APP的老年模式使用率是全行业平均水平的2.3倍。他们的产品经理告诉我,设计中特意增大了字体简化了流程,甚至保留了存折预约功能。这种”反效率”的设计哲学,某种程度上揭示了金融普惠的真实代价——科技演进越快,越需要有人为那些被数字化甩在身后的人群保留过渡通道。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农村金融”这个词了。在常熟这样的百强县领头羊,农田里可能飞着植保无人机,渔场用着物联网监测设备,传统的种养殖业正在变成技术密集型产业。农商行提供的早已不是简单的信贷服务,而是嵌入产业升级过程中的综合解决方案。我见过他们为服装产业集群开发的”布料贷”,风控模型里甚至包含了对流行趋势的预测算法——这哪还是我们印象中土里土气的农信社?
走在常熟的乡间小路上,突然意识到这些农商行恰似中国经济的微缩景观:既要保持对土地的温度,又要追逐科技的脚步;既要服务挎着菜篮子的阿婆,又要满足跨境电商的融资需求。这种撕裂感,或许正是其最具生命力的特质。
当金融遇见乡土,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降维服务,而是一场双向的改造与重塑。下次再去常熟,我打算约那位白发柜员喝杯茶,听听她这三十年如何从算盘教到刷脸支付——这比任何行业报告都更能说清,什么才是真正有温度的金融进化史。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