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黄金不再是避风港:一个投机者的自白
朋友上个月突然问我:”你觉得现在该买点黄金吗?”他眼神里闪烁着那种我太熟悉的光芒——混合着对暴富的渴望和对风险的恐惧。这种表情我在2013年金价暴跌时见过,在2020年疫情爆发时也见过。说实话,每次看到这种表情,我都想劝人冷静,但我知道没人听得进去。
我记得第一次接触贵金属是在2008年。那会儿雷曼兄弟刚倒闭,整个市场像被抽掉了脊梁骨。我父亲——个老派银行职员——默默把三分之一的存款换成了金条,藏在书房那本战争与和平后面。”这才是真钱,”他当时说,”纸钞不过是政府的承诺,而承诺是最不可靠的东西。”现在回想起来,他那代人对贵金属的信仰,带着某种浪漫主义的悲壮,仿佛在准备世界末日似的。
但今时今日的贵金属投资已经完全变味了。打开任何理财APP,你看到的不是实物的金条银币,而是一大堆令人眼花缭乱的概念:黄金ETF、期货合约、杠杆交易、差价合约…去年我试水白银期货,三个晚上赚了40%,然后在第四个晚上全部赔光还倒贴。最讽刺的是,我连一盎司实物白银都没摸过。这哪是投资?根本就是戴着镣铐赌博。
有人说贵金属能对冲通胀,我倒要问问:你知道2022年通胀率7%的时候,黄金实际回报是多少吗?扣除保管费、交易佣金和通胀税后,可能还不如定期存款。更不用说那些打着”稀有金属”旗号的骗局——钯金、铑金、甚至还有推销”月球矿石”的。我认识一个退休教师,把养老金都投进了某种”革命性铂族金属”,最后发现那公司注册在开曼群岛,连个办公室都没有。

让我说得更直白点:现在的贵金属市场早就被金融衍生品异化了。你买的不是黄金,而是对黄金价格的赌注;不是避险,而是加入一场全球规模的投机游戏。华尔街那帮人比我们聪明得多——他们发明了纸黄金,这样既能让大众相信自己在避险,又能通过复杂金融工具把风险转嫁出去。想起去年伦敦金库爆出的丑闻了吗?同一块金条被重复抵押了四次,这哪是避风港,简直是镜中花水中月。
不过我并不完全否定贵金属的价值。我自己保险柜里还留着十枚鹰扬金币,不是为赚钱,而是为某种心理安慰。在数字货币动不动闪崩、股票市场情绪化波动的时代,摸着实体黄金的感觉很奇妙——就像暴雨中握紧栏杆,虽然不能挡雨,但至少让你感觉还站着。但这种价值,是财务报表永远无法量化的。
如果你现在非要问我该不该投资贵金属,我的建议是:先把你想投入的资金砍掉一半,然后用这笔钱去旅行。去看看南非的金矿坑有多深,看看白银是如何从矿石中提炼的,看看交易员在芝加哥交易所如何声嘶力竭地喊单。等真正理解了这个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再决定要不要参与这场游戏。
毕竟,当理发师都在讨论黄金走势时,聪明的投资者应该已经开始寻找下一个被低估的领域了。也许是被唾弃的国债?或者是没人要的农田?谁知道呢。投资最讽刺的地方就在于,当所有人都相信某个道理时,这个道理往往已经快要失效了。
(写完这些,我突然想起父亲藏金条的那本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要是知道他的杰作被用来垫金条,不知会作何感想。也许他会苦笑吧——人类对财富的执念,比拿破仑战争还要亘古不变。)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