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资本穿上租赁的外衣
上周和一位做实业的朋友喝酒,他盯着酒杯突然苦笑:”你说奇不奇怪,我厂里最值钱的五台数控机床,法律意义上居然不属于我?” 他指了指窗外灯火通明的厂房,”但每天在流水线上啃金属屑的,可都是实打实写着别人公司名字的设备。”
这就是融资租赁最魔幻的现实——我们创造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量子纠缠状态。表面上这是金融创新,但往深了想,这何尝不是当代资本游戏的微观缩影?
我接触过不少租赁公司的风控总监,他们办公室挂着的”风险可控”书法横幅总让我暗自发笑。记得有次在陆家嘴某栋玻璃幕墙大厦里,一位梳着油头的总监信誓旦旦地说他们用AI建模能预测设备残值率。结果三个月后,那家专做光伏板租赁的机构就因为技术迭代预测失误,仓库里堆满了三年前还号称”黄金资产”的多晶硅组件。
最讽刺的是,这个行业一边用着最炫酷的金融科技词汇包装自己,另一边却依赖着最原始的催收手段。去年某知名租赁公司被曝出GPS远程锁机纠纷,那些闪着金属光泽的智能设备,本质上和古代当铺里扣押的抵押品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当铺掌柜换成了算法,当票变成了电子合同。

但你说这模式该死吗?也不尽然。我认识个90后农场主,就是靠融资租赁搞起了智能温室。银行嫌他没抵押物不放贷,租赁公司却看中他种出的有机草莓每斤能卖到200元。现在他的温室里装着荷兰传感器,日本灌溉系统,英国恒温设备——所有这些都记在租赁公司账上。用他的话说:”就当是娶了个不要彩礼的媳妇,日子过得美着呢。”
有时候我觉得,融资租赁就像个金融变形虫,既能膨胀成支撑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也能异化成资本空转的迷魂阵。最近某些机构开始搞医疗设备租赁,CT机、核磁共振仪都成了租赁标的物。看着乡镇医院用上曾经不敢想象的高端设备,你很难不为之动容。但转头发现某些莆田系医院通过租赁设备套取医保资金时,又觉得这个行当需要更锋利的监管手术刀。
说到底,金融工具从来都是双刃剑。当我们在讨论融资租赁时,本质上是在追问:资本到底应该是寄生式的抽血机,还是共生式的造血泵?这个问题,或许比任何风控模型都值得深思。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三年前采访过的一位租赁公司CEO最近转行去做乡村振兴基金了,他说”设备会折旧,但土地永远值钱”,这算不算另一种形式的觉醒?)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