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股市:一场集体幻觉与人性试炼
我记得那年的夏天,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躁动不安的气息。我家楼下那家原本冷清的证券营业部,突然挤满了拎着保温杯的大爷大妈,他们盯着红绿闪烁的屏幕,眼神里烧着某种近乎宗教狂热的光。有个修了二十年自行车的老师傅,某天突然把摊子一收,跟我说:”老弟,这年头谁还流汗挣钱?”
那时全民皆股的局面,现在回想起来简直像一场荒诞的集体行为艺术。但最讽刺的是什么?真正在股海里捞到鱼的,反倒是那些根本不懂K线图的人——我认识个出版社编辑,纯粹因为喜欢”中国中车”这名字的霸气,在重组前鬼使神差全仓杀入,两个月后换了辆真·中产轿车。
杠杆狂欢与人性赌场
监管层推出融资融券的本意是给市场注入流动性,但谁都没想到会演变成全民杠杆狂欢。我记得有个做私募的朋友在酒桌上拍着桌子说:”现在傻子都能当股神,10万本金配到50万,涨停一天赚5万——这比抢银行还快!”他当时唾沫横飞的样子,像极了传销组织里的金牌讲师。

但真正让我脊背发凉的,是去某券商营业部办理业务时看到的场景。穿着皱巴巴西装的小年轻拉着清洁工大妈开两融账户,嘴里蹦着”风险可控””国家背书”之类的术语。大妈攥着存折的手在发抖,眼神却像赌场里杀红眼的赌徒——后来我才明白,那场泡沫里最可怕的不是杠杆本身,而是它彻底释放了人性深处的贪婪妄想。
政策市的魔幻现实主义
六月后的暴跌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某天下午我亲眼看见创业板股票从涨停到跌停只要7分钟,交易软件上的数字跳得比心跳还快。最魔幻的是,当时有个段子说:”要想成功抄底,得先学会破解证金公司的救市密码。”这哪里是金融市场?分明成了政策与资本博弈的密室逃脱游戏。
有个做量化的朋友在熔断夜喝得烂醉,抓着我的袖子说:”我写了八年算法,没想到败给一条半夜发布的推特。”他电脑屏保上还闪着”市场永远有效”的格言,那晚的霓虹灯光照在上面,像极了讽刺漫画的对话框。
废墟里的生存者
直到现在,我仍常去虹口区那家开了二十年的茶馆。老板老周是那轮牛熊里极少真正赚到钱的人,他的秘诀朴素得令人发指:”我只在茶客讨论股票人数最少时买入,在人声鼎沸时卖出。”2015年夏天,当隔壁券商营业部排队开户的队伍堵住他店门时,这个初中文化的福建人默默清空了所有持仓。
有次雨夜店里打烊,他边擦紫砂壶边说:”你看这股市啊,就像泡功夫茶——火候太猛会烫嘴,温度不够又沏不出味。”窗外的霓虹灯映在茶汤里,晃动着七年前那些疯狂的记忆碎片。
如今再看当年那些k线图,突然觉得那根本不是经济图表,而是整个社会的群体心电图。每次深夜复盘那些暴涨暴跌,总会想起《乌合之众》里的那句话:”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但感性总能轻易打动他们。”
或许我们真正该警惕的,从来不是市场风险本身,而是那个永远在等待杠杆撬动命运的——另一个自己。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