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回老家,碰见邻居王叔,他拉着我问:“现在手机上老弹出什么p2p理财,年化15%,这玩意儿靠谱不?”我一时语塞——该怎么跟一个把养老钱攥出汗的老农解释这套互联网时代的金融魔术?
所谓p2p理财,本质上就是跳过银行这个“媒婆”,让缺钱的和有钱的直接牵手。平台扮演婚介所角色,收点介绍费。听起来挺美是不是?但我得说,这可能是当代最精妙的金融骗局之一——用科技外衣包装着古老的庞氏游戏。
三年前我采访过某爆雷平台的创始人。这个戴着金丝眼镜的清华才子办公室挂着“普惠金融”的书法,茶台上泡着三千一斤的普洱。他笑着说:“我们的风控系统接入了央行征信。”后来清算时才发现,所谓风控就是雇了两个大专生手动P图伪造抵押物照片。最讽刺的是,连公司前台小妹都把嫁妆钱投了进去——你看,镰刀连自己人都割。
现在某些平台更狡猾了。不再承诺保本保息,改叫“预期收益率”;不叫利息,改称“权益回报”。就像把老鼠肉叫成“低脂高蛋白食材”,本质上还是那个味儿。有次我翻看某平台标的,借款理由写着“扩建养鸡场”,结果抵押物是上海市中心写字楼——这鸡怕是金凤凰吧?

真正令我后背发凉的是人性算计。某次行业沙龙里,一个90后CEO喝着精酿啤酒说:“我们的获客秘诀就是给大爷大妈送鸡蛋,一筐鸡蛋换二十万存款,ROI比投广告强多了。”他腕上的绿水鬼闪着冷光,像极了对普通民众财富认知的嘲讽。
当然也有正经做事的平台。但就像在夜店找真爱,概率低得需要运气加持。我认识个程序员至今还在每个季度收到某平台的“还款”——不是现金,是发来一张Excel表,上面写着“本期回收2.37元,待收本金89411.62元”。黑色幽默的是,表格最后用红色小字标注:感谢您支持实体经济。
现在王叔们又迷上了“数字藏品”、“元宇宙地产”。你看,韭菜永远年轻,镰刀永远创新。或许p2p最深刻的启示是:当某个理财产品的宣传语让你心动时,最好先摸摸自己的口袋——和脑袋。
说到底,金融不应该是一场狂欢节上的套圈游戏,而该是细水长流的财富管理。可惜大多数人直到血本无归才明白,所有超过国债收益率三倍的回报,背后标好的不仅是价格,还有代价。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794/